【编者按】初秋的北京,云影悠悠,阳光倾城,中国科学技术馆内涌动着人们对新能源电站的探索热情。8月26日,由阳光新能源联合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
初秋的北京,云影悠悠,阳光倾城,中国科学技术馆内涌动着人们对新能源电站的探索热情。8月26日,由阳光新能源联合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共同打造的“追光者节·科技追光之旅”在北京拉开收官帷幕。
这场横跨九城、持续暑期的新能源科普活动,不仅为公众打开了了解绿电科技的窗口,更以创新的馆企联动模式,勾勒出产业与科普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馆企联动协同,打破产业与科普的次元壁
长久以来,新能源产业在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公众沟通的新方式。光伏、风电等领域在发电效率与电站规模上不断突破,而企业也愈发注重将专业成果以更亲切、更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积极构建技术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此背景下,阳光新能源与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发起“追光者节·科技追光之旅”,通过馆企联动的创新模式,在行业内率先与科技馆共同推动新能源电站科普,拉近尖端技术与公众认知的距离。
这种联动是深度优势互补。中国科学技术馆等科技展馆拥有专业展览设计、广泛公众渠道与成熟运营经验;阳光新能源手握光伏、风电、储能等核心技术及真实电站案例。二者携手,将产业前沿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科普资源。
展览展示通过模型、图文解析电站构造与发电原理,让“光伏板如何发电”“储能如何稳电”通俗化;动手实验环节让公众操作简易光伏装置,直观感受绿电魅力;科普讲堂与专家分享则用通俗语言解读“双碳”意义、产业趋势,传递了“太阳能发电的原理”等新能源发电的相关知识。
这种“产业反哺科普,科普助推产业”的循环,改变了传统科普“纸上谈兵”的困境。对公众而言,近距离接触技术与案例,既提升认知,又激发低碳行动积极性;对产业而言,公众认知提升带动市场需求,为技术推广开辟空间。馆企联动,让产业科普从“独角戏”变成每个人参与的“大合唱”。
“魔方”泽被八方,撑起行业高质量发展“脊梁”
若说馆企联动是阳光新能源连接公众的“桥梁”,那么“魔方”技术平台便是其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在新能源行业从“规模优先”转向“效益与协同优先”的阶段,技术创新已非单一设备突破,而是全链条升级,其中“魔方”技术平台是核心驱动。
创新端,阳光新能源依托“魔方”技术平台构建了“研发-转化-应用”闭环,将电站技术创新置于核心,投入资源攻关关键技术。从提升光伏组件的质量标准,再到研发智能电站管理系统,每一项突破都能通过平台快速落地。这种“先立技术”的战略,让企业积累了系统的新能源知识体系,在行业从“设备技术引领”转向“电站技术引领”中占据先发优势。
应用端,阳光新能源依托“魔方”技术平台的延展性与兼容性,实现全场景覆盖。从大型集中式电站,到企业工商业电站,再到家庭能源系统,平台可按需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阳光新能源还主导推动行业协同创新,与上下游伙伴共享技术、共建方案,积累了大量实战案例。这种“技术-产品-场景”贯通,为行业树立标杆,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
追光者步履不停,为双碳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追光者节”首批巡展收官,但阳光新能源在科普与产业融合、技术落地方面的探索未停。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仍面临技术突破与认知普及的双重挑战,而阳光新能源的行动提供了清晰路径。
未来,阳光新能源将深化与科技馆的合作,推动科普常态化、基地化——除巡展外,公众还可通过固定科普基地、线上平台获取新能源动态。同时,阳光新能源将以“魔方”技术平台为核心,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更适配复杂地形的集中式电站、更智能的家庭能源系统,为社会提供更清洁的能源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