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共享汽车模式作为新兴的出行商业模式,在国内一度引发大量关注。从2015年共享汽车项目开始大规模区域性试点,再到2017年共享市场迎来资本融...
共享汽车模式作为新兴的出行商业模式,在国内一度引发大量关注。从2015年共享汽车项目开始大规模区域性试点,再到2017年共享市场迎来资本融资热潮,最后形成稳定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共享模式对环保、治理拥堵、提升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作用得到社会各界肯定。然而,从一些具体指标观察,却又有不足之处。比如,单车日均订单量偏低说明每辆车每天被使用的次数太少,这说明自由匹配、随取随还的用车模式并没有激发更高的车辆使用效率。为解决该问题,《汽车制造商分时租赁模式采用及产品设计策略研究》一书围绕共享汽车模式效率困境主线,针对效率低下的原因、效率与商业模式选择的关系、共享模式与销售模式竞争等方面展开讨论。书中以严谨学术方法构建一套动态分析框架,对共享出行现象提出新颖的解答,为商业实践提供理论遵循。
本书以微观行为视角重新审视共享效率,提供解释效率困境的全新视角:消费者出行行为制约车辆利用效率。共享汽车与网约车、私家车形成相互竞争且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汽车出行模式间的行驶里程具有分层关系。更贵但更方便的网约车更适于短途出行,而共享汽车更适于中长里程出行。但居民出行里程呈现正偏态分布,即中长里程的使用频率较低,这降低了共享车辆的使用频率。
作者基于案例观察提出技术、政策和效率三个维度的制造商共享模式采用决策模型,为共享化实践提供参考。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通过服务化转型而获取新的增长点,共享化是其中一条途径。在制造商是否采用共享模式的问题上,许多观点认为共享化的内在动因是补贴激励和电池技术不成熟。本书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和效率是两个基本决策维度,补贴只会通过技术间接影响决策。
本书站在共享实现服务化的视角,还进一步讨论了共享化实施过程中新能源电池耐久性设计、同品牌内不同模式间竞争等问题的对策。全书用7章的篇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回答共享效率这一根本问题,同时,结合具体资料验证理论。书中内容不仅为商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共享理论学习和研究也是重要的参考书。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