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批量IPO背后:商业化落地不易 何以突破盈利难困境?

2023-06-08 17:27:42 | 作者: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国产手术机器人个股有望再度扩容。近日,科创板拟上市公司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通过上市委审议。如一切顺...

国产手术机器人个股有望再度扩容。
近日,科创板拟上市公司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通过上市委审议。如一切顺利,思哲睿有望成为继天智航-B(688277.SH)之后,A 股市场的第二家手术机器人公司。
思哲睿的主打产品是一款叫做“康多机器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主要功能是辅助医生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等科室开展腔镜手术,2022年6月和2023年2月分别获得泌尿外科上尿路注册证和下尿路注册证。
不过,由于主要产品仍在研发阶段,报告期内思哲睿主营业务收入为0,仅有偶发性收入,三年累计亏损达3.69 亿元。
商业化落地难题,是横亘在思哲睿等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中的普遍难题。
“自我造血”不易
招股书信息显示,思哲睿成立于 2013 年,其创始人杜志江曾任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
公司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是行业内首个在泌尿外科领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于 2022 年 6 月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康多
也是首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到 100 台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变,且医院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平稳增长的前提下,2025 年和 2030 年,思哲睿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所在的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 113.6 亿元和 352.5 亿元。另外,2020年美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渗透率约为13.3%,而中国的渗透率仅有0.5%。这也就意味着,手术机器人有着较大的增量发展空间。
除主力产品外,目前思哲睿还拥有七款在研产品,腔镜手术、经尿道柔性手术、经口腔手术、人工耳蜗手术、脊柱内镜手术等手术机器人产品矩阵,适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等科室。
然而,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不能与眼前的市场空间画等号。
思哲睿也在招股书中坦言,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属于新兴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普及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市场推广。目前,除上海医保局将“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国内其他省市尚未将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从财务信息来看,思哲睿2020年-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6.31 万元、103.89 万元及 5.94 万元,均为偶发性的其他业务收入。围绕康多机器人展开的主营业务营收常年为“0”。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228.89万元、-6663.26万元和-27066.93万元,处于持续增亏状态。
至2023年第一季度,思哲睿终于有望实现设备销售收入。其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 SR1000 在当季实现了两台销售,分别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四川省泌尿外科医院完成了装机验收,此外,康多机器人 SR1000 还中标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采购项目。
商业化落地难在哪里
作为典型的长周期、高投入行业,思哲睿所面临情况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
同样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2021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41.9 亿元,2025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88.8 亿元,2021 年至 2025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45.7%。广阔前景之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对于医疗资源较为匮乏的三四线城市或中小县城,手术机器人可以显著提升手术效果,但这部分医院往往没有足够的预算去配置手术机器人。”北京一家创新医疗器械从业人士受访指出。
此外,手术机器人开机费用过高,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商业化落地。
“开机一次费用很多,很多病人也会权衡到底要不要使用手术机器人做手术。”前述创新医疗器械人士也进一步指出。
据统计,2020年国内单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平均年服务费为99.1万元,三甲医院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配置耗材平均价格1.8 亿元,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设备平均价格为 2251.3万元,平均每台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服务费用将占到设备费用的近5%。
已在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02252.HK)也刚刚在2022年迎来核心产品的销售元年:核心产品“图迈”实现五台中标;核心产品鸿鹄实现首台国内中标,并在美国完成首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相比之下,最早登陆资本市场、享受到直接融资红利的天智航,在商业化落地层面相对领先。公司核心产品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17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超过 4 万例手术。2022年,相关产品开展的手术数量超过12000例,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超过20%。
现实当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精锋医疗、天智航、歌锐科技等开始多科室及多术式的拓展,提升手术机器人的可用性。天智航则在2022年开启了“购买技术服务”的创新业务模式。
年报中显示,2022年,在传统销售模式之外,天智航探索与医疗机构联合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即购买技术服务模式)。公司负责搭建骨科智能场景即公司向医疗机构提供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获得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服务。
天智航在年报中声称,这一模式使公司的收入结构从原来依靠单一的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转变为包含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配套手术工具包销售收入及获取持续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在内的多种收入,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形成稳定营业收入来源。
“可以简单理解为降低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机器人的资金压力,也缩短了产品进院时间。市场接受到熟悉始终有一个过程,购买技术服务模式可以加速这一过程,但国产手术机器人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全面落地还需要时间。”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