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手机“偷流量”事件近日频频被曝光。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手机“偷流量”事件近日频频被曝光。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一张庞大的不为人知的手机软件利益链背后究竟如何运作?谁在背后进行操作?权利和责任到底如何界定?(11月22日《中国经营报》)
业内人士分析,客户手机流量被偷,不外乎几种情况:1、恶意越权、侵权的SP(APP制作商),用手机内安装的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费用;2、手机病毒是盗取手机流量的“真凶”之一;3、山寨手机厂商以及线下卖场,预装软件是他们又一个收入的主要来源;4、流量计费上并不透明的运营商,可以分享其成……手机“偷流量”从前就存在,但实施“流量不清零”后,本应降低费用的消费者,突感费用猛增,由此一个行业黑幕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国网络的流速与费用在世界上的排名,民众都很清楚,即前者很靠后(比较慢),后者很靠前(比较贵)。为大力推动“互联网+”发展,政府与民众多年来呼吁“降费提速”,工信部多次严肃表态,国内三大运营商一再完善提速降费方案,结果如何?部分消费者也许得到了实惠,然而少数人被坑懵了。据媒体报道,多名消费者投诉,他们手机被偷了流量,费用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症结摆在那里,民众很生气,政府很关注,可既得利益者似乎无动于衷。其实,遏制“偷流量”这种丑恶现象,宜提到立法与刑事的高度。别小看了这几十、几百、几千元的流量费,几个亿的用户加起来,几乎是天文数字。大面积的“偷流量”完全符合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按照我国法律,可以追究单位及个人的刑事责任。如果从立法层面上加以细化、完善,则善莫大焉。如现行刑法第265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若是增加了SP强装恶意软件、运营商承担连带责任等内容,“偷流量”现象一定会大量减少。
如果再从民事的角度鼓励公益诉讼,一旦侵权成立,让日入几亿的运营商们不但要数倍赔偿消费者,还要承受数亿甚至几十亿的罚款。侵权的成本太高,估计“偷流量”的行为会基本绝迹。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