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疯狂老师表示已经查请造谣者身份信息,同时掌握了涉案相关证据,将立即启动民事诉讼,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求造谣者的刑事责任。
背景:针对近日出现的“高管离职潮”“数据造假”等言论,教育O2O平台疯狂老师今天在官方微博发布发布声明称,造谣者通过自媒体、论坛、微博、博客等多种渠道编造并发布了“疯狂老师现高管离职潮”“疯狂老师数据造假”等谣言,给疯狂老师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疯狂老师表示已经查请造谣者身份信息,同时掌握了涉案相关证据,将立即启动民事诉讼,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求造谣者的刑事责任。
(疯狂老师官方微博截图)
(疯狂老师声明全文)
从被腾讯投资B轮,到42天内再获B+轮融资,再到首次披露平台运营数据……疯狂老师的高歌猛进背后,一直掺杂好事者的质疑之声。而在疯狂老师宣布C轮进行中的消息后,负面舆论竟是愈演愈烈。O2O创业者们实际对这一情景并不陌生。滴滴从打车到专车,再到如今的顺风车和巴士等服务,也是一路听了不少恶言恶语。甚至河狸家、阿姨帮、土巴兔……几乎所有用户评价火热的O2O产品,都逃不过“被黑”的命运。显然,O2O太火了,这把火把某些利益群体点着了!
滴滴打车自从宣布推出为高端商务出行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滴滴专车以来,就屡屡遭黑:出租司机罢运抗议、“黑车”攻击、一度面临禁运风险……正如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张博所言,滴滴推出专车也是为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滴滴打车大大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但即便把空驶率降到零,还是满足不了乘客的出行需求,原因是人多车少,大量体验差的黑车成了抢手货,于是才推出了滴滴专车。与张博说辞相呼应的则是“滴滴专车”客户群体的评价。新浪微博著名草根“作业本”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撰文《为什么要挺专车》来力挺这种服务方式,甚至言辞激烈地说:“喊了这么多年市场化、人性化、科技化,当它真正来的时候,你们翻脸速度快到炸裂,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不让人民有一点舒心。”
疯狂老师此时的处境与当时的滴滴如出一辙。基于在线下做“重”的审核机制和严格的甄选流程,疯狂老师坚持打造“好老师平台”,鼓励老师通过平台自由连接,共享生源、场地,共建工作室等,并联合对外发声,通过建立口碑打造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完全颠覆了传统机构依靠渠道、广告招生的模式,是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老师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家长支出的费用也因此缩减。从疯狂老师此前披露的运营数据即可看出,这一简而又简的服务流程,事实上实现了两个C端的共赢:8月单月,疯狂老师实际已完成课耗就高达1.07亿元,平台老师人均收入达27936元,平台前30%教师平均收入75423元……数字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某些罔顾黑白的文字。
滴滴专车、疯狂老师之所以同时有着冰火两重天的评价,正是由于O2O重新分配了生产资料的价值呈现方式,并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许多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不论是提供服务的一线员工还是接受服务的消费者,他们的利益均无法得到保障,真正得到大部分利益的,是“垄断式”的商业机构本身。它们设立了诸多无意义的环节来吸纳本该投入于一线员工和消费者的资金。试问,当司机、教师的收入不能保障其生活品质时,他们又有何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如何能不把怨气撒到消费者身上?
滴滴专车给了乘客不再迁就的出行体验,疯狂老师也给了老师和家长自由公开的选择机会。而它们不约而同的诉求,就是通过互联网公开评价收集、产生的“大数据”去优化整个行业环境。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不合理的模式都面临被颠覆的命运,人性化科技产品的壮大是无可避免的趋势。不论有多少人居心叵测地“泼冷水”,这把火势将持续燃烧!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