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公益”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很多老百姓并不觉得公益就在自己身边,反而觉得它与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公益”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实际上,很多老百姓并不觉得公益就在自己身边,反而觉得它与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其实,放眼百姓身边的世界,公益既可以惊天动地,但同样可以“润物细无声”。
个人的善良是“自我素质”,而企业的“善良”则是“企业文化”,后者比前者有教化众人的关键作用。良好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员工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从公司名称上就能读懂,一颗善心,如茂林般给养众人,这是公司建立的初心。
初心向善,行动为先。有时候做“公益”并不需要挺起腰板,因为善意不是一种馈赠或者炫耀,而是一种体恤和服务。弯下腰,低调一点,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这才是善林理解的公益内涵。从为天津事故的伤者献血,到去军营中慰问官兵;从关爱夏日劳作的环卫工,到去山区助学贫困生;再从慰问福利院中的孤寡老人,到去儿童村关爱孤儿,还有高考时为考生送水,海边捡拾垃圾……从始至终,善林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博得万众瞩目,只不过是一些惠民的“小事件”,面对面,一对一地将“公益”分解成一个个行动,成为百姓口口相传的“善”,才是善林承认的善。
“志愿”这个词天生有一种公益感,自愿而不求功利,是一种满足自我、给养自己的过程,记得当时善林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很多员工都觉得惊奇,金融企业如果是为了创造好形象,请各大媒体报道几次公益活动就好,何必如此费工夫专门组建志愿队伍?后来,大家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小公益”才体会到,小善一旦积少成多,反而更能渗透到人的心里去,不只是在企业里得到事业的满足,更多的是得到心灵的满足。
在善林以善为本的企业文化下,公司员工对弱者、贫困者格外注意,慰问残疾人、贫困生、特困户等常常被忽略的群体,给予他们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温暖。善林,通过这些公益行动,一方面培养员工的德行,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文化素养,从软实力再到硬实力,这才是正途。
所谓“水滴石穿”,要实现造福大众的“公“益,反而要从“小”善开始,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渗透一个人,再扩展一群人,善林队伍这么大,终将公益进行到底!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