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朋友圈的生意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服装、化妆品、海外代购以外,朋友圈卖私房美食更成为时下一种潮流。
如今朋友圈的生意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服装、化妆品、海外代购以外,朋友圈卖私房美食更成为时下一种潮流。据了解,这些美食大多出自自家厨房,生产经营场所不明确,一直处于监管的盲区地带。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拟规定网上销售食品应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备案凭证,如果通过,意味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食品即将走出监管真空地带。
“互联网+食品”这一新形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消费方式。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市民表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多少都有几个卖私房菜的商家,送货上门、便宜实惠、品种多样、还能跟周围朋友互动分享,这是他们选择购买微商食品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生意火爆的背后,朋友圈食品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微商、朋友圈卖食品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尽管大多数朋友圈卖食品都将‘私人定制’、‘低价优质’作为卖点,但是家庭式生产、简易的配送队伍及设备,使得朋友圈食品质量很难有保证。”
据记者了解,今年8月中旬,浙江省消保委、温州市市场监管局曾联合实施微信美食销售专项抽检行动。抽检涉及10个较为知名的微信商家,产品包含了熟肉制品、糕点等44个批次,由于制作、存储、配送等环节控制监管不过关,导致许多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合格率不足一半,菌落总数超标问题严重。
《办法》的发布,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依据,也是对即将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交易监管”方面的有力补充,弥补了法律对网络食品监管的空白,促使微商食品经营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方向发展,为责任追溯提供可靠依据。
向健军表示,《办法》如果出台,将结束微商食品无监管时代,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办法》出台后,市场上的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将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对于监管层来说,有了具体的执法依据,部门之间的责任义务更见清晰,有利于加强微商食品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虽然《办法》弥补了微商监管空白,但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民众仍对《办法》能否切实有效执行表示担忧。
对此,向健军表示,“落实对微商食品的监管确实具有一定难度。一是微商食品的宣传、生产、交易及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十分分散,很难进行集中监管;二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整条微商食品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监管的落实需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协助,但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当前对朋友圈食品并没有采取具体的监管措施,整个监管链条还不完善。”
据了解,微信平台的准入机制,仅针对认证餐饮类公众账号,而对于个人账号经营,还没监管细则。任何经营者都可使用第三方工具来开店,服务商并没有权力对出售的具体产品、准入审核做明确规定。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网售食品管理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盲区和漏洞。不论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销售运营,其交易行为仍然是在平台上发起,平台方须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负起监督管理责任。”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