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报道,工信部近日公布《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提出“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反规定的经营者将被处以1万至3万元罚款。该规定将于6月30日起施行。
据报道,工信部近日公布《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提出“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反规定的经营者将被处以1万至3万元罚款。该规定将于6月30日起施行。
网民认为,工信部此次出招治理垃圾短信有很多亮点,但新规能否真正改变商业短信扰民现实,在商业短信界定不明、用户维权不易的现状下,仍是未知数。加强新规的威慑力,一方面需要电信运营商积极作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调动广大用户积极举报。
新规剑指“公害”
接连不断的商业短信让网民感到不胜其扰。
“有的商业短信,是‘针对性’很强的。你刚买了房,马上有人告诉你装修;你买房有段时间没住,又会短信你可代你售房;如果你生了个娃,那就热闹了,随着娃娃的成长,从奶粉、婴儿用品、百日照相、早期智力开发、幼儿兴趣班,一直会跟踪到孩子高中毕业才算完。这些都是不请自来的,它让你感到后面总有很多双眼睛,在窥视着你的生活。”网民“超声波”说。
网民“韩金惠”称,新规有很多亮点,例如把权益交给用户,只要用户不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就不得向其发送商业信息;1万至3万元的罚款也成为一种硬性规定,进步性不言而喻。其中“未经用户同意的商业性短信息”,就是用户印象中的垃圾短信。这对于饱受垃圾短信之苦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有效监管仍难
新规如何照进现实,为不少网民所关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商业性短信的‘狂轰滥炸’下,考虑到举报投诉不便捷,于是作罢,商业性短信又可以继续任性而为。”网民“李丁乔”说。
网民“敬一山”也表示,用户为一条商业性短信息维权,可能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最后即便处罚了违规者,用户自己的收益也有限,无非就是出了口恶气、讨了个公道。
网民“何勇海”则指出,对违反规定的运营商、短信息内容提供者,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这未必能杀鸡儆猴。因为运营商不仅可从信息发送方获取商业利益,不拦截商业短信还能节省人力和财力,收益恐怕比违规成本更大。
降低维权成本
有网民指出,工信部出台新规是为了让垃圾短信问题不再久治不愈,但治理垃圾短信的关键恐怕还是决心和执行。这一方面需要电信运营商积极作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调动广大用户积极举报。
网民“敬一山”建议,增加用户的维权收益,通过有奖举报或者要求违规信息服务商赔偿等方式,让用户有所得,然后有动力去维权。同时,要减少维权成本。用户举报,只要能提供收到的违规短信,监管部门就应快速跟进,是否“未经用户同意”等的举证责任,都应该交给短信服务商。要尽可能减少用户维权的时间、精力成本,还需要监管机制合理,监管部门之间合作顺畅等,从规定来看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网民“何勇海”认为,能否有效监管商业短信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能否管住电信运营商。商业短信要想发出,必须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端口,没有端口,商业短信也就不会如此猖獗。法律法规应赋予运营商拦截商业短信的义务,而非放任其泛滥。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