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公募奔私潮涌,投研人才极度稀缺,能够享受“多拖一”(多位基金经理管理同一产品)投研待遇的基金已非常罕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就有着如此“高配”的投研团队。
公募奔私潮涌,投研人才极度稀缺,能够享受“多拖一”(多位基金经理管理同一产品)投研待遇的基金已非常罕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就有着如此“高配”的投研团队,目前由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不过该基金的投研成绩反而欠佳,今年以来收益垫底。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纳入统计的467只主动管理型股基中,拥有基金经理“三拖一”高配管理的基金仅有11只,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便是其中一员,分别由赵治烨、高云志、慕浩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由此不难看出,上银基金对这只刚刚在2014年5月成立的次新基金十分重视。
资料显示,在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最初成立时仅有高云志一人管理,今年1月基金经理慕浩与高云志共同管理,5月13日,该基金再度迎来赵治烨的加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高规格的投研团队配置下,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的业绩却没能体现出应有的实力。数据显示,该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仅有14.38%,大幅跑输同类股基69.14%的平均收益水平。
为何接管的基金经理不断增加,但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的业绩却持续低迷?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尽管该基金有三位基金经理操盘,但这三位基金经理实为“菜鸟”经理,在管理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之前并未有过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公募任职期限最长的高云志任职天数也仅有1年零13天。
事实上,从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一季度末重仓股中也可以看出,基金经理今年并未及时把控市场行情的转换。数据显示,该基金一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均为证券、银行板块的大蓝筹股,但众所周知,板块轮动背景下成长股开始走牛,券商、保险、银行等蓝筹股的涨势反而趋弱。踏错节奏,是上银新兴价值成长股基业绩不佳的根结。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截止到一季度末的规模仅有1.58亿元,是一只迷你基金,而这只小规模的股基却由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这也不免让业内人士对上银基金人才资源配置合理性产生质疑。“通常而言,基金经理多拖一,大多是由资历较老的带一名资历浅的经理,菜鸟基金经理扎堆管理同一只产品有些奇怪。”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指出。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