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下午,本报“消费直通车——今晚3·15热线”与市消协联合开通的家装专题投诉,受到市民广泛关注,热线电话铃声不断。
昨天下午,本报“消费直通车——今晚3·15热线”与市消协联合开通的家装专题投诉,受到市民广泛关注,热线电话铃声不断。通过对来电投诉的统计分析,隐性消费、附加条款存陷阱、肢解费用成为家装消费的三大问题。
隐性消费困扰消费者
昨天下午,消费者周先生率先打进热线,他说自己于2012年12月8日与一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装修合同,合同约定2013年1月20日完工,但实际上2013年6月10日才完工。周先生说:“导致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开工后,对方干点活就加钱,一提出质疑就停工,只有加完钱才继续干活。我们的预算价格是3.5万元,但是最后实际支付的价格却达到5.54万元。”周先生认为其中的水电改造非常不透明,他说仅此一项就增加了1万多元。
附加条款存陷阱
消费者解女士反映说,自己于2014年10月与天津生活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装修合同,虽然与商家签订的是合同示范文本,但是商家却在合同示范文本中将违约金一栏划掉。她说,工程延期一个多月才完成,由于商家在附加条款中将其自身违约责任划掉,导致自己权益受损。正在装修的消费者李女士也反映说,商家在规范的合同示范文本之外附加了一些条款和增减项表,她说:“我当时也没仔细看,不知道增减项表就是附加协议,结果签了字,现在遇到问题,商家以我已签字确认为由不予理睬。”
肢解费用降低直观价格
消费者谢女士在投诉中说,自己在签订装修合同时,商家把相关的面积和预算都缩减,导致直观价格很低,她说:“我当时还纳闷怎么少算了那么多,后来开工才知道,很多钱都是要补交的,而且加的费用很高。”谢女士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一位朋友才知道,这是该行业的“潜规则”,降低直观报价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少算的这些钱最后还是要消费者来补齐。
针对市民反映的家装消费热点问题,市消协相关人士表示,将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对典型案例进行汇总,并对行业内重点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制定家装服务的规范性意见,以有效减少消费纠纷,不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在签订家装合同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各项条款,对商家附加条款不认可就不要草率签字确认。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