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员工宝听过吗?什么?没听过?你OUT了。貌似最近员工宝很热唉,跟一些公司合作。正巧,有朋友的公司在搞,我就关心了一下。
员工宝听过吗?什么?没听过?你OUT了。貌似最近员工宝很热唉,跟一些公司合作。正巧,有朋友的公司在搞,我就关心了一下。作为热爱经济栏目的我,咋能一点都不说一句呢。好了。基础知识请自行百度。下面开扒诺亚财富理财平台推出的员工宝。我准备分2块来写,第一块先分析下诺亚财富。第2块再分析下员工宝及收益权。
由于我不是利益中人,我尽量客观的表述,请崖叔不要再删帖了。打字很累的有木有啊?
Q:诺亚财富是什么公司?
A:诺亚财富是一个金融服务集团。
内涵:金融服务集团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放贷公司)并不参于、发行传统金融业务主体,如基金、信托的发行,而是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在过去和未来,诺亚财富也表示将保持不参与基金、信托、保险业务的发行。这不是我说的,是诺亚董事长汪静波说的。
Q:诺亚财富的经济来源与操作模式?
A:一、依靠收取机构佣金。对象是金融机构并非客户。二、经常性服务收费,针对的是私募股权基金。
内涵:A:投资需求人,B:金融机构。B发行了0,1,2,3,4,5,若干理财产品。由于A主体的金融知识层次差异,对于B发行的产品无法全面深刻了解,于是C出现了,C即是金融服务公司。C帮助A选择B的产品,B给予C一定的佣金回报。注意:是B给予C一定的佣金回报!在这里,诺亚的角色就是C。在以往几年,诺亚获得财富的路子主要是通过分销信托为主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数据表现一直如此。例如2011年和2012年诺亚季度报告表显示:诺亚的一次性佣金(给客户推荐筛选信托产品,同时拿信托公司的佣金)占收入50%以上。2013年后这部分收入比例逐步下降,经常性服务收费收入逐步上浮。但可统计出佣金收入始终占据半壁江山。一旦信托行业遭遇滑铁卢,那么诺亚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Q:诺亚财富偏好哪些产品?
A:诺亚主要业务集中在国内,那么产品有哪些呢?查阅资料后获知有:1、信托产品。2、私募基金。3、证券基金。4、投资类保险。
内涵: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改资金面投资配置。例如煤炭燃气类资源型产业红火时,诺亚就会提高对这些产业方面的资金配置。再例如09年后地产业、地产基金的高速发展,诺亚自然也不会落下。这就是诺亚的理财筛选机制。目前来看,诺亚前几年的筛选基本踩准。今年来风险相对较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是诺亚的主要分销产品。
Q:诺亚的客户群有哪些?
A:1,个人。2,中小企业。3,机构。
内涵:1、个人并非普通人和所有人。是指那些高净值资产的个人,何为高净值资产?简单讲就是闲钱很多的个人,可用来投资的资产超过一定数额(通常为数百万)的人群。为何是这群人?很简单,业务的开展存在着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一个业务员通常面对的客户数量是有限的,所以高净值资产的人群是首选。
2、地产的雄起,加速了全国资金全面冲向地产,国内实业遭遇到发展的瓶颈,现金流是其中的重点。那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大幅增加,这些人就更愿意进行资金的合理配置。他们就是诺亚的主要客户。为什么是中小企业?因为大型企业集团往往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团队,他也有自己的风控,且对企业的自我认知相对更加清晰以做出合理的资金配置。
3、机构是指一些银行的分支。比如各个银行的分行、支行。这些银行一般会有自己的理财产品推向客户,貌似现在没有理财产品的银行根本无法生存。由于银行自己的产品种类匮乏,回报率较低,同时银行的分行、支行风控做的很业余,那么就需要有经验的第三方来协助管理、做好风控。诺亚跟银行的合作也就顺风开展了。
Q:客户投资资金的走向?
A:钱的走向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这里需要指明的是,诺亚并不赚取客户的钱。可参考第2条。引用诺亚CEO在今年讲过的一句话即可清晰思路。“汪静波:我们并不经手客户的钱,我们也不是要向客户推荐一款金融产品。我们纯粹是一个顾问。对所有信托产品、银行理财,我们都有自己的评价、评级标准。我们只对客户公开,客户看了这个后,要投资,还是需要通过信托公司、银行去下单的,和我们不构成直接销售的关系。
内涵:诺亚的意思很简单,一切投资方向都是客户的主动选择,过去、将来,不管盈亏,与诺亚无关。诺亚稳收推介产品机构的佣金回报,这也是为什么除了08年诺亚运行成本大幅增高(开分店)导致财务账面净亏损之外,其余都是坐收盈利。
Q:诺亚的资金规模与兜底能力。
A:2013年开始至今天,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度各类信托爆出违约事件。处理结果一般为延期交付、第三方接盘、机构兜底。但是,信托产业打破刚性兑付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有必要从数据上进行一番分析。从申万研究的诺亚财务公司资料上可查询09年诺亚资产不到2千万,到了2014年6月最新数据为1.6亿左右,而2014年经过诺亚管理的资金额是1320亿元(其中子公司歌斐资产的地产基金为300亿元)。
内涵:注意1.6亿元的兜底资金规模,前提是诺亚愿意兜底,相对于1320亿元的资金规模来说只占0.12%,也就是说理论上整体兜底能力是0.12%。当然,很多时候,没有人会这么做。从以往违约案例看,更多的是用后进入资金来补前面的窟窿,很多延期交付就是这样,当然也包括第三方接盘。这就进入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了。请自行百度“诚至金开1号事件”,别说你要投资,连这点功夫和耐心都没有。一会我后面要讲到2014年信托行业。从大环境来判断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Q:诺亚的官方数据如何?
A:据诺亚官方报道,截止2013年底,诺亚拥有57家分公司,53500位高净值注册用户,活跃用户6445个。诺亚也从原本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热门城市伸往二线三线内陆城市布局。
内涵:这里53500注册用户其实不能看,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其中6445个活跃用户,也就是说是这6445个用户维系着诺亚的大部分业务。诺亚布局57家公司,如果平均一下,每家公司的活跃用户实际是113个。需要补充的是:前面已经说了,大型企业和集团通常有自己的智囊团,所以与诺亚合作最多的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当然还有银行的分支机构。
以上就是诺亚基本面。咱们要买他的产品,首先要看的就是要了解这个公司。那么“基本面”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
诺亚作为第三方理财的代表,实际上从12年开始,也在谋求转型。为何他要转型?现在开始讲经济的大背景。本人想分成两块来讲,分别是自身大背景,和社会大背景。当然,这两者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你中我有,我中有你,我尽量阐述的清晰一点,好了,继续放料。
自身大背景:远期的不讲,要是从03年发展史讲述,篇幅太巨大,那么从12年开始,2012年,诺亚CFO武韬承认诺亚财富遭遇了业绩大副缩水,原因很简单,诺亚作为第三方理财,他的角色刚才提到了,负责给客户推荐产品。而社会上好的产品——稀缺资源越来越紧缺。只有掌握稀缺资源,才拥有实际的话语权。为何好的产品会越来越少?原因是2012年后信托行业自身也在发展直销团队。信托公司自建渠道,那么诺亚的产品来源就不稳定,庞大的销售团队也就无法凝结。
诺亚的客户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或者银行业务经理,可查的数据是80%客户来自银行,20%通过私下与银行经理沟通。也就是说他的客户是从银行挖过来的。实际上,诺亚CEO汪静波05年以前就是湘财的,在湘财上班的汪与同事在03年一起成立了诺亚财富,并在05年自立门户,专门从事第三方理财。
随着诺亚财富的业绩积累,作为第三方理财的代表,硬生生的从银行和信托行业抢走了本该属于别人的蛋糕,直接导致2011年,各大信托公司和部分银行“封杀”诺亚财富。这也是2012年诺亚谋求转型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无法像以前一样拿到信托业务中的“好产品——稀缺资源”。补充:诺亚后来又在FOF中分的一杯羹。FOF简单说就是基金中的基金。
作为国内首家第三方理财,直至近年来成为第三方理财的领头羊在05年后攫取了在中国的第一桶金,同时填补了国内理财服务公司的空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理财意识的增强,高净值客户数量愈发壮大,可以说,理财这一块蛋糕肯定是越来越大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诺亚并不是没有竞争,券商的惊醒,银行的骚动和各信托公司直销渠道的建立都在蚕食这块蛋糕。可以说,摆在诺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要么我改变你,要么我自身转型。
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诺亚官网信息显示,在诺亚谋求转型的道路上,不得不提一件事,那就是互联网金融。值得关注的是诺亚与拍拍贷的合作。拍拍贷何许人也?我在2011年开始关注P2P金融模式,那时候拍拍贷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很早就感觉P2P网贷的不稳定性,所以自己并没有实际操作。因为P2P金融在国内是新兴产业,在三四年前被戏称为“三无产品”,——无行业标准,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三无的特性直接导致近年来不断爆出P2P公司的负面消息
前面有网友整理P2P出事表格如下:
作为国内首家第三方理财,直至近年来成为第三方理财的领头羊在05年后攫取了在中国的第一桶金,同时填补了国内理财服务公司的空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理财意识的增强,高净值客户数量愈发壮大,可以说,理财这一块蛋糕肯定是越来越大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诺亚并不是没有竞争,券商的惊醒,银行的骚动和各信托公司直销渠道的建立都在蚕食这块蛋糕。可以说,摆在诺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要么我改变你,要么我自身转型。
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诺亚官网信息显示,在诺亚谋求转型的道路上,不得不提一件事,那就是互联网金融。值得关注的是诺亚与拍拍贷的合作。拍拍贷何许人也?我在2011年开始关注P2P金融模式,那时候拍拍贷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很早就感觉P2P网贷的不稳定性,所以自己并没有实际操作。因为P2P金融在国内是新兴产业,在三四年前被戏称为“三无产品”,——无行业标准,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三无的特性直接导致近年来不断爆出P2P公司的负面消息,请看国内P2P出现问题的时间表(2013年前):
1众贷网2013.4.2经营不善,倒闭
2酷跑金融2013.5.15跑路,经第三方协调追回资金
3非诚勿贷2013.6逾期提现,2700万,每日还款
4徽州贷2013.6逾期提现,暂时恢复正常
5铂利亚2013.6经营不善,倒闭
6中财在线2013.7逾期提现,目前已经停止给菜钱
7网赢天下2013.7逾期提现,1.2亿,投资人维权中
8黄山资本2013.9经营不善,倒闭
9现贷网2013.9逾期提现
10互帮贷2013.9逾期提现
11立贷网2013.9逾期提现
12天力贷2013.10逾期提现,7000万,刘明武被通缉
13东方创投2013.10逾期提现,待收过亿,维权中
14川信贷2013.10逾期提现
15宜商贷2013.10逾期提现
16万利创投2013.10逾期提现,待收1700万
17保险贷2013.10逾期提现,包子团沦陷
18银实贷2013.10逾期提现,待收3889万,维权中
19力合创投2013.10逾期提现,待收3900万,布丁团被套
20华强财富2013.10逾期提现,套牢900万,咳咳团沦陷
21盈通投资2013.10逾期提现,均为同一老总
22浙商3652013.10逾期提现,均为同一老总
23汇宝信贷2013.10逾期提现,均为同一老总
24珏泰财富2013.10逾期提现,咳咳团再沦陷
25乐网贷2013.10逾期提现,总待收2676万,包子团沦陷
26福翔创投2013.10逾期提现,开业三天跑路
27家家贷2013.10逾期提现
28银鑫贷2013.10.28逾期提现
29通联贷2013.10.29限额体现,12月1日恢复
30平海金融2013.10.30提现困难,限额提现10%
31信网贷2013.10.30待收1亿,老总已被抓捕
32铜都贷2013.11.2
33乾坤贷2013.11.3
34宝丰创投2013.11.4
35徽煌财富2013.11.4
36招金贷2013.11.4
37鹏城贷2013.11.4限制提现每日5万
38汇银投资2013.11.5
39都梁创投2013.11.5法人变更,须及时更新登记待收,否则资产归零
拍拍贷作为P2P公司的代表,从小规模到业务创新,始终努力把控风险。也引起了风投公司的关注。但不得不说,P2P网贷是基于客户大数据来做的,没有一定的大数据支撑,资金的风控就得不到保障。这里不开展讨论,自行百度。
社会大背景:没有金融知识的,对经济一窍不通建议绕道。这里我就把信托的一些规律摆一下吧。信托作为一种固定收益类固定周期理财产品,周期通常是1年,1.5年,2年等。也就是你买一个信托类产品,需要考虑1年、2年后的兑付风险。尽管存在潜规则“刚性兑付”来兜底,但2014年是个信托行业的特殊年份。为何特殊?各位看官请倒退1年半,也就是2013年初。2013年及以前支撑GDP的老大哥是谁?自然是房地产及其地产的上下游行业。地产作为货币蓄水池,不断的吞噬M2(广义货币),同时支撑起全国巨量的GDP。同时信托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么2013年购买的信托类产品,将在2014年兑付!!2014年发生了什么?对宏观经济感兴趣的同学一定知道08年胡温的4万亿注水事件。这是胡温与克强的鲜明对比。尽管今年9月中旬,克强主导的5000亿放水,也仅仅是针对的小型、偏远地区的刺激政策。面对当前经济困局是继续刺激?还是改革?很明显,克强选择后者。所以上层默许了GDP的大幅下降。因为阵痛总比大病一场的好。那么我们很容易获得一个信息:社会缺钱,M0流通遇到瓶颈。
再来说说员工宝。员工宝是诺亚财富旗下诺亚易捷推出的新产品,查阅员工宝ICP备案资料获知员工宝是2014年成立,就是说在诺亚经历转型过程中推出了员工宝平台。根据目前员工宝平台查询,可看见到目前为止,2个在线募集资金是以百万计数起投。由于不是会员,也没有实际投注,我暂时无法知晓这2个募集资金的去向。但是根据诺亚以往的资产配比,可大致分析出资金走向。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目前线上2个产品,3个月的年化收益是6.5%(总募集资金9000万),10个月的年化收益是10%(总募集资金5000万)。这个回报率我不想说什么,足以满足大部分投资无渠道的客户是明显的。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应的。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员工宝平台的三大主题:专业、安全、精选。专业方面不是内部人士无法评论。但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具有一定的水平是肯定的。安全方面:平台特别注明了一点:“从2003年至今,所有到期的类固定收益产品均100%安全兑付。”类固定收益是什么?这里举个例子,信托产品就是类固定收益中的一种。安全兑付,在这里更多是一种业绩表现,读者不要误解为一种承诺,更不要认为这是诺亚给予员工宝的背书。实际上诺亚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给任何人背书。这与诺亚的身份有关,他是一个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请参考开篇第一点。
第三点,严格按照4P筛选标准对产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保完美品质。实际上第三点才是重点,这是诺亚作为第三方理财的生存法则。但是不得不说“稀缺资源的客观性”参考前文“自身大背景”内容。
至于1万起投的员工宝,目前无任何详细背景资料。不得不说这是诺亚尝试的一种创新。是否可以理解为,诺亚通过大数据来拼凑。逻辑很简单,活跃客户——资产高净值客户数量在短时间内是有限的,那么1万起投大大降低了对客户要求的门槛,那么无疑激活了很多对理财有意向的活跃“小客户”。而且目前社会上除了P2P网贷可以做到小额资金操作,哪怕是银行理财,也需要5万起步。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做一个大数据仓库,那么N个1万认购何尝不等同于几百万,几千万。这就是集群效应。这也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魅力所在。
个人理解,一味的讲收益和安全,是对客户的不尊重。是投资必然有风险,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