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监会提醒,“承诺高额回报是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筹资初期往往可以按时足额兑现本息,待集资达成一定规模后,再秘密转移资金”,消费者一时“贪念”很容易上当受骗。
保险单如何“被升级”成P2P
1退保
少数从事过保险销售工作或对保险销售业务熟悉的P2P销售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等理由,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
2保单质押
承诺P2P的高收益,引诱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并将质押贷款作为投资款投入P2P平台。
北京晨报讯(记者 孙春祥)P2P市场的疯狂,已经发展到要挖百姓保命钱或养老钱的程度,这不得不让监管部门跨界管起事儿来。
昨日,保监会突然在官方网站挂出风险提示,透露近期有少数P2P平台利用招募原属保险公司个险渠道从业人员的手段,套取行业客户的保单资金,给很多保险消费者造成极大损失,因此警示消费者,要防范P2P“好心人”。
据保监会披露,当前一些P2P平台大量招募原来属保险公司个险渠道的从业人员,利用他们原有保险客户的资源,引诱保险公司客户将正常期的保单资金,非法“升级”成高风险的P2P产品,获取非法利润。
据曝光,保单“被升级”P2P有两种方式。一是少数从事过保险销售工作或对保险销售业务熟悉的P2P销售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等理由,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还有一种方式是,承诺P2P的高收益,引诱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并将质押贷款作为投资款投入P2P平台。
对于上述两种骗术,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保险消费者,凡是有保险销售人员推销所谓P2P或其他非保险理财产品,都要提高警惕,注意查验相关证件。各类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都会通过银行、特定网站或专业理财顾问进行销售,切勿随意相信所谓“好心人”的推荐。
保监会提醒,“承诺高额回报是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筹资初期往往可以按时足额兑现本息,待集资达成一定规模后,再秘密转移资金”,消费者一时“贪念”很容易上当受骗。
“保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只有4%至5%,但相比其他行业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会承担一定的保险责任,保险消费者在理财同时还享有一份保障”。监管部门再次强调,“中途退保将导致保单失效,保险消费者会失去原有保险保障,万一出现保单规定风险,保险公司无法提供相应赔付”。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