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翡翠、南红玛瑙的“热潮”已经降温,收藏市场又盯上了四大有机宝石之一的砗磲。记者了解到,砗磲价格四五年间已经上涨十多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可能出现价格虚高。
翡翠、南红玛瑙的“热潮”已经降温,收藏市场又盯上了四大有机宝石之一的砗磲。记者了解到,砗磲价格四五年间已经上涨十多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可能出现价格虚高,同时收藏者要警惕砗磲收藏品和证书造假。
收藏市场盯上“新热点”
海底巨型贝类砗磲同珊瑚、珍珠、琥珀并称为四大有机宝石。清代二品官员上朝时佩戴的朝珠是砗磲制成,清代六品官的顶子也是砗磲质地。此前,砗磲收藏并没有珍珠、琥珀那么火爆,近年来却成了新“热点”。
热衷收藏有机宝石的魏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砗磲已经从小众藏家的“心头好”发展为市场热门,几年前他曾经收过一个玉化砗磲手把件,当时只花了300元,现在同样的货在产地市场也要3000元以上。在海南的砗磲交易市场,一个长度1米左右的砗磲贝壳原料已经从几年前的人民币两三千元上涨到2014年的七八万元。最近四五年,砗磲价格上涨十来倍,单件工艺品标价十万以上甚至百万的案例也不算鲜见。
国华商场珠宝销售顾问黄亮也向记者表示,近期砗磲工艺品、首饰等涨价很明显。“例如砗磲手串,价格上涨了好几倍,而且有更多的消费者关注。”
“资源稀缺”推动价格上涨
“砗磲价格走高也有稀缺性因素,因为它未来很有可能就像珊瑚一样,开采、销售都受到严格管制。”在海南三亚崖州古城经营文玩店“沁源堂”的卢先生告诉记者,3月上旬,以贝雕、砗磲工艺品闻名的海南琼海市潭门政府正式发文通知:严禁非法采挖、运载和摆放销售原料砗磲贝壳。一纸禁令更推高了砗磲的价格。
“现在市场已经在试探性涨价了。”在潘家园附近经营一家小文玩店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年来我店里买手串的客人,我有时候会送一个砗磲的大顶珠给他们,现在可送不起了。”
利益驱动造假手段升级
“市场要是不火爆,造假的花样也不会这样多。”卢先生告诉记者,内地市场有很多所谓的“砗磲”车挂、手串等,其实都是塑料制品假冒的,但随着砗磲热度增温,商家的造假手段也升级了。“一些商贩会用药水浸泡成色较差的砗磲,使其变得透明,仿造出‘玉化程度高’的假象卖给过路游客,但这种经过处理的砗磲一周左右就会打回原形。”
此外,在砗磲市场上还有一种“证件造假”:也就是商贩出具标明“砗磲制品”的检验证书忽悠消费者,但实际上国家相关检验标准里没有“砗磲”一词,真正的砗磲制品也只能写成“贝壳”。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