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营销上,中国人的聪明不亚于任何国家,很多营销套路起源于国外,却兴盛于中国市场,极端化于中国市场。
在营销上,中国人的聪明不亚于任何国家,很多营销套路起源于国外,却兴盛于中国市场,极端化于中国市场。
比方说,代理制。在中国就被演绎为,区域代理,分市场代理,分层级代理,产品系列代理,线上代理等。不同行业在应用代理制中,也是根据基本原理,结合行业、地区、产品等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代理制的应用。
说到家电营销,套路很多,应该说是各有特点。不同企业,不同时段,不同环境,对不同商家都会选择采用不同的营销模式或手段。正是这种差别化、个性化,把中国家电市场演绎的格外精彩,甚至连国外很多营销大家都看不懂。
压任务、压担子、压销售,原本都是一种工作方法,但在家电营销中被应用成一种营销模式,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营销创举。连有些国外营销专家听过介绍后,都感到惊奇与诧异,“中国人真有创造性!”
家电领域的压任务,就是在厂家与商家在谈判年度任务时,尽可能多的叫经销商承担营销任务,一般来说就是“鞭打快牛”,今年的销售任务一定要比上年增加一定比例,甚至是翻番。通过压任务,扩大销售,扩大影响,占领市场,去的营销业绩的节节上升。
最典型的就是空调行业。为什么空调厂家要把“压”这种工作方法,做成一种营销模式呢?其中奥秘在于,不论是人,还是经销商,都具有很大的惰性,没有压力时只能悠闲逍遥,只有通过加大压力,才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最终转化为经营成果。
从空调行业去分析一下。空调进入淡季后,消费清淡,销售量锐减。在空调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是进入9月份淡季后,经销商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淡季销售仅占全年销量的一至二成。因此,空调被誉为是淡旺季明显的行业。正是这种淡季的无量,促动了一些企业,他们就通过奖励淡季拿货促销的办法,鼓励商家在淡季拿货。当商家在淡季背上“压”到的库存后,就得承担进货的占用资金利息、库存费等一系列费用,只有把这些库存包袱卸掉,才会有盈利的可能性。从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商家才会主动走出去,在淡季拉关系,走社区,进工地,变坐商为行商,把淡季做成旺季。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空调从淡季销售一至二成,现在已经达到三至五成,有的企业甚至能够做到淡旺季对半。
空调行业在“压货”上,当数格力做得最好。因此,也就有了格力连年增长,不断拉大与各品牌在销售规模上的距离,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销售最大的品牌。
格力在压货上做得非常到位,体现在“力大”、“持续”、“严格”三个方面。所谓“力大”,就是力度大,让代理商、专卖店都是超负荷压货,几乎是达到或超过极限,逼得经销商不能有半点懒惰。所谓“持续”,就是长期坚持。格力从每年淡季开盘,就制定好每个月的拿货计划,完不成,上个月的返利就无法兑现,这种持之以恒的压力,逼的经销商必须完成当月的销量。所谓“严格”,就是执行政策刚性,没有任何例外,解释与理由都不能免除处罚。
很多企业看到格力经销商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打出了“我们不给经销商压力”,对经销商施只以“仁”性政策。但这样的结果是,一些经销商确实脱离了格力阵营,但是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经营成果,离开格力反而经营业绩下滑。而格力的经销商虽然过得很紧张,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淡季有了销售,经营状况确实芝麻开花节节高。
也正是因为格力给了经销商的压力,使得经销商淡季依然努力去做市场,而其他品牌则是没有压力,无形间等于放弃了淡季市场。一正一反,形成了格力伴随空调市场的发展,销量连年增长。而有些品牌在十多年前与格力规模相当,现在却仅有格力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有无压力的不同结果。
有些品牌在寻找与格力的差距,但始终没有意识到压货也是其中之一。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开始加大了在淡季压货的力度,出台淡季销售的奖励措施,将淡季政策刚性化,并且把任务分解到业务员,分解到每个终端商。相信,从格力成功的经验上,很多厂家、商家会得到启示,得到经验教训。
业绩是压出来的不假,但必须把握好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事与愿违。给经销商压货,也必须在经销商能够承受范围内,决不可无限制的去压货。否则,要么经销商难以承受,把经销商资源推到竞争对手那里。要么经销商破罐破摔,造成经销商死在你的手里。
因此,把握压货的度十分关键,也是一种营销管理的艺术。希望我们的厂、商,都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压货这一营销手段,把中国人的智慧在营销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或者说是出神入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