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2014-12-17 16:20:34 | 作者: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报道称,近年来中国水质问题日益突出,饮用水、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敏感话题之一。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报道称,近年来中国水质问题日益突出,饮用水、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敏感话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一种新型家用电器也正式走入大众视线,它就是净水器。环境问题的突出看似对净水器市场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是真正的净水器市场却并不能让公众放心,抽检近40%净水器产品出现不合格情况,令人咋舌。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此次调查是国家质检总局深入全国各地进行抽样展开的,市场的真相也水落石出。在这里笔者并不去否认净水器的“神奇”作用,那么令人担忧的质量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这期间必有缘由,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追根溯源去探索净水器抽检不合格之谜。

  然而单一对产品进行检测并不能说明什么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缘由就必须深入对生产端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对净水器的出品到市场销售有一个大概了解。那么今天我们的思路也就从生产源头开始,用新兴行业、无人监管、方便欺诈三大观点分别站在生产角度、监管角度、消费者角度做以详细分析。

  

从30元到上万元 净水设备差价为何悬殊

 

  市场迷雾重重

  对于一款“净化产品”来说不合格是绝对能容忍的,使用者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残酷的现实如果一直延续除了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之外更严重的会打击到消费信心,重塑对市场信心之难度企业肯定心里有数。

  那我们就首先对净水器市场现状先进行分析,然后就市场具体调查报告展开分析,笔者不希望本篇文章能对行业起到约束作用,只是要读者做到心知肚明,作为消费者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尤其是与我们健息息相关产品线。

  现状与触目惊心抽检

  ●一块超大的蛋糕

  目前中国市场中净水器普及水平远不如国外平均水平,虽然国内大大小小的净水器厂家目前超过3000家,但相比于国外市场普及率的90%,国内这一市场还远远不够,净水器厂家未来几年还将呈现增长趋势,达到千亿以上的市场。面对着如此之大的蛋糕诱惑,各种良莠不齐的企业纷纷投身净水器生产业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然而也为质量问题深深埋下伏笔。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净水器市场发展迅猛

  ●市场抽查 触目惊心

  新华网引用资料:

  在抽取样品时,记者和执法人员一起选择了市场占有率大、百姓普遍选用的反渗透技术净水器,俗称RO净水器,送由国家家电研究院进行检测。检测分为整机安全卫生和出水水质检测两部分,其中整机安全卫生包括微生物、肉眼可见物、有机物溶出、重金属溶出4个指标。

  首先是微生物,即大肠杆菌类检测,很多样品不符合这类卫生标准。

  根据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微生物属于不得检出物。但据国家家电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介绍,各省卫计委对净水器发放许可证时,需要进行样机检测,但该检测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与日常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只要脱离封闭环境,很多产品微生物基本不达标。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水质检测结果出乎意料

  ◆肉眼可见物检测,结果样品出现黑色粉末状沉淀,水质浑浊。

  该项检测是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是否会出现沉淀物。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除一些小品牌外,包括“美之净”在内的国内大品牌均不合格。

  ◆有机物溶出检测。该项检测也需要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主要检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溶出的有机物指标,一般情况下均有溶出,关键看是否属于标准范畴。但本次检测中,有40%的样品有机物溶出超标。

  ◆重金属溶出检测。该项检测与前两项一致,通过浸泡实验发现,有超过20%的样品溶出物超标。其中“净怡”明显砷超标。

  ◆出水水质,部分品牌与自来水水质一致。通过实验发现,号称德国独资的“世保康”等品牌的出水水质与自来水水质一样,并无其宣传的效果。

  检测结果出乎意料,看来为了瓜分这块大蛋糕,不少企业挥刀及其不负责任。如果经过净化的水只是跟自来水质量相似,显然消费者难以接受,探索不合格缘由就此开始。

  新兴行业:只求利不自律

  如今互联网营销成为了新兴行业产品迅速蹿红的救命稻草,对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成为了不二重点。由于急迫于跟进行业发展,许多企业选择了急功近利的方式,对产品本身生产和质量把控明显不足,造成了如此局面。

  ●山寨化生产是根本原因

  目前来说由于部分净水器的净水原理较为简单,生产门槛难度的降低加速将我国部分品牌净水器的生产“山寨化”。小作坊形式的生产工厂出现在浙江省宁波市等净水器生产要地,没有个人消毒、没有密闭组装流水线,有的只是工人们的机械化劳动,出厂品质可想而知。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对于生产端的把控主要靠企业自律

  人员对生产过程完全不了解,只是机械化进行操作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任何专业性可言。可以说小作坊式操作是净水器检测不合格的第一源头,就算产品设计完美、净化效率有保证,但在出厂前就经历过污染的商品是不存在品质而言的。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贴牌式作坊生产后患无穷

  ●不自律无异于自毁

  对于那些仅以利益为重的生产企业来说,这种不自律的表现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毁灭,更严重点说是对这个新兴行业的践踏。由于目前这块蛋糕雏形刚刚形成,还没有出台相关国家规定,所以生产企业的自律成为了只要产品品质把控手段,不自律那就是自毁。

  无人监管:净水器无国家标准

  就目前来看,国家并没有对净水器行业推出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各类净水器执行的均是企业标准。对于一款产品上市的把控也十分松散,只需要将样机送到检测机构检测,将合格证明交予卫计委进行批准即可出品生产。检测机构对于产品的检测标准存在着差异,而且只是对水质负责并不对产品本身生产、卫生安全机制进行审查,可以说在生产端处于“无人监管”阶段。

  ●无标准之殇

  对于净水器产品目前没有一套严格的出厂检验标准是最大问题,卫生部对这些生产方执行的是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简单的说就是与自来水标准相似。这样的出水质量如果是厂家实话是活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加上直接饮用等虚假宣传最后受伤的无疑是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分级标准一天不出台,对市场的监管就无法称之为有效,对监管方来说必须加紧完善相关方面标准。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水质好坏并没有明确的饮用水标准相参照

  ●管控覆盖不全

  目前对饮水器产品线的产品监控都是以流出的水质为标准,在实验室检测环境肯定是要由于外部使用环境的,所以就算在实验室通过检验的产品在居家正常使用时也会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发放产品出品牌照也显得过于简单,对生产方后续的产品缺少有力抽查和具体的规定标准导致管控覆盖面严重不全,这样就给了不良企业钻空子的机会,送测样机和实际销售本机不符谁之责?

  

从30元到上万元 净水设备差价为何悬殊

 

  对于后续管控跟踪应该重视

  虚假宣传同样存在于净水器产业中,商家的不良宣传确实是它们的不对,但如果不加以惩罚又怎么会让它们适可而止呢?“CCTV推荐产品、德国全原装进口、世界排名第二”等等虚假宣传铺天盖地,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有致命杀伤力的,遏制势在必行。

  方便欺诈:消费者难以知情

  最后我们要说说消费者,站在净水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直接受害者消费者角度上来说,这中现实虽然无法接受,却又很难预防。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对新兴产品线的不了解、不良企业参与生产环节、没有明确标准出台形成了一个“欺诈”自然闭环,被重重包围的消费者想要凭借武装自己去突破重围?对于水质这点事儿来说,略难。

  

3大观点解读 净水器调查40%不合格缘由

 

  选购往往只能听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

  ●透明度几乎为零

  目前对于净水器产品来说,净化技术主要分为龙头净化、超滤膜、RO反渗透、活性炭物理吸附、KDF滤芯等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名词无异于天书,字面本就难懂就更难挖掘其中技术的奥秘了。什么?您说上网补课?目前互联网的普及技术资料极其罕见,大多数都是厂商为自己产品进行的虚假宣传,如果迫切去了解相关知识很有可能掉入选购陷阱。

  

从30元到上万元 净水设备差价为何悬殊

 

  对于核心技术消费者了解甚少

  就算对净水器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水质问题极其复杂,除非经过专业检测,否则是绝对拿不到具体净化效果检验单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含量,这些看似简单的检测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根本无法被用户触及到。接近于零的产品透明度也让消费者倍感无奈。

  写在最后:多方努力 还我净水

  从笔者的分析也可以看得到,目前净水器市场确实是鱼龙混杂,不高的门槛、无标准的监管、艰难的实际效果检验让这片市场迷雾重重。这里,我们并不指望有一天谁会突然发力将整个行业发展轨迹彻底扭转,我们只需要企业、国家、消费者共同对此问题引起重视并且一起努力去逐渐改善,一旦发展进入正途市场才有机会真正壮大,那时才是满盘皆赢的时光,企业收获财富、专业机构收获信赖、消费者收获的则是最重要的健康。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