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以来,一批传统机构纷纷大举进军P2P领域,成为P2P行业一股新的构成力量。与此相伴的,则是层出不穷的P2P平台跑路事件。
近期以来,一批传统机构纷纷大举进军P2P领域,成为P2P行业一股新的构成力量。与此相伴的,则是层出不穷的P2P平台跑路事件。来自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7月份共有8家P2P平台跑路或提现困难,截至目前,问题平台共154家。尽管相比于新增P2P平台的数量,跑路者只是少数,但恰恰是这些“老鼠屎”,使得人们对于P2P平台的安全性始终心存疑虑。
诸多消息显示,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即将在不久后推出,那么,P2P行业有望在政策出台后得到正名吗?政策是否会设置较高的门槛,以推动行业洗牌呢?针对近期P2P行业的热点问题,《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第一P2P首席风险官张宇光。张宇光曾任职于工商银行、美国银行、渣打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有着20多年风控经验,不久前刚刚从银行“跨界”到P2P行业。对于这个选择,张宇光认为,P2P代表着金融业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多重保障 构建风控体系
张宇光表示,P2P的平台确实比较多,第一P2P具有明显优势的。在平台成立之前,资产端——比如第一房贷、第一车贷,就已经存在,是建立在第一P2P之前。它们本身已经在从事着金融服务类的工作,是在某一个细分的金融领域来提供金融服务的,非常专业。具有相当的经验和风险把控的能力,这些既有资产端提供优质客户,把控好第一道风险——项目来源。
第二道风险把控是第一P2P平台提出的,这些资产端如果想在平台融资,就必须符合平台的风控要求。张宇光表示,平台首先要求资产端提交他们的风控方案交,经过审核,看他们风控团队建设的情况,他们的政策制定情况,他们的流程,最终他们做客户背景调查和做风险评估的模型,评估后认可,才会接受他们作为第一P2P可靠的融资渠道。
其次,每一笔业务还要根据资产端先行的流程进行审批,平台也是基于他们风险团队建设的优劣,来确定他们是否有审批权,以及审批权限的大小。授权之后,超过权限的单笔还有专门的审批流程。重重风险把关,最终才能提供优质的借款项目,并对其进行撮合。
“去担保化”不宜一刀切
不久前,P2P行业的老大陆金所率先提出去担保化。众所周知,担保是P2P平台增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为自身背上了风险。目前,P2P平台是否应该去担保化,成为行业最新的话题。对此,张宇光表示,是否去担保化,要根据P2P平台的规模、诉求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考量,不适宜一刀切。“让整个P2P行业都来实行去担保化,我觉得是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P2P平台,它所处的阶段是不一样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应该借助专业担保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平台在初期应该借助担保的手段来促进自己的发展、成长和壮大。但是,任何一家P2P所背靠的担保,它的规模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无限地担保下去,P2P已经壮大到它所背靠的担保机构超出它的担保能力,就可以考虑去担保化。但是担保仍然是金融行业风险缓释的重要手段。去担保化只是去掉了平台寻求合作的担保机构,但是并不等于强制去掉所有借款人有担保人风险缓释的手段。比如借款人可以提供额外的担保,是它自己所联系的担保,并不表示在P2P平台去担保的范围内。
目前尚不存在泡沫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新上线P2P平台99家,截至7月底,全国共有P2P平台1283家。对于如此快的增速以及超过1000家的数字,有观点认为,P2P行业已经出现泡沫,颇有些类似于当年“千团大战”的团购行业。2年前,团购行业就经历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过山车走势。
不过,张宇光并不认为P2P行业存在泡沫,“从数量上来看,我不认为是有泡沫,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新兴行业,哪怕真的有1000家左右,前100家占据了市场99%,剩下占据了个位数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正常的情况。银行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的,受高度监管的行业,在中国都有600多家银行。用这个数量来进行比较的话,1000家P2P也不算太多。”
但是,张宇光也指出,监管对于P2P行业是一个很大因素,如果监管政策很快出台的话,P2P平台的数量会得到迅速的控制,“我相信P2P离正式监管已经不太远了,最初野蛮增长的时间已经过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