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7月1日起,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开始实施。该标准将对目前收视率调查、发布、解读中存在的乱象加以规范。
自7月1日起,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开始实施。该标准将对目前收视率调查、发布、解读中存在的乱象加以规范。规定一出,一时间,“唯收视率论”“收视率统计造假”“标准能否落地”等老问题又甚嚣尘上。那么,这个新国标的出台能够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行业“乱象丛生”的现状吗?阻碍电视收视调查行业健康发展的“裉节儿”又在哪里?本文作者为您一一解读。
如果登录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您可以查询到一个编号为GB/T 30350-2013的新国标。这个标准既不关乎牛奶里的细菌多少,也不管盖大桥的水泥标号,它的全名为《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收视率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电视台决定着一档节目的生命周期;影响着电视人的职业走向;增减着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毋庸置疑,收视率是电视媒体当前的第一生命线。您想想,花钱在电视上打广告,人家肯定想更多人能看到。高收视率的频道和节目受追捧也就很自然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数据,近些年却一直是争议不断,甚至隐隐有些发臭的味道。
今年两会上冯小刚也再次炮轰收视率造假的问题。虽然不知道多年不拍电视剧的他为何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这发“小钢炮”还真不是乱放的。收视率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电视媒体的行业生态。因为虚假的收视数据不但会对广告投放造成误导,同时也会令电视媒体对节目制作走向的判断产生重大偏差。明明是招人讨厌的节目,在收视数据上却体现出喜闻乐见。制片、导演们都照着错误标准找创意、做节目,您想想那节目能不把您恶心着吗?今年2月11日的33城市收视数据显示,当日全国整体收视率超过40%。如果根据这个数据推算,那天的大街上就基本没人了。可您大概和我一样,没觉得2月11日的马路有多清净啊。
您可能会问:“收视率怎么造假呀?”其实很简单。您呆在家看电视,谁知道您看的是哪个台啊。国内现在统计收视率主要靠的是收视测量仪。在样本户的家里装上这样一个仪器,遥控器上有家庭成员的名字。选台先按一下自己的名字,这样收视数据就和观众信息对上了。听上去挺科学的,可样本户一旦被人为收买操纵,那所有的信息就会全部虚假错误。加之现在国内测量仪的样本户偏少,像天津这样的城市规模,样本户的数量一般不会超过500个。一旦几个样本户被污染,那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就可能天差地远。还有更直接的,向调查公司的高层行贿,直接篡改数据库。
对于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准则》有相应的监管规范,理论上讲科学严谨了许多。但它未来执行的情况,我觉得并不乐观。面对收视率数据的质疑,国内最大的收视率数据提供商央视索福瑞的高层有过这样一种言论:“就像甲乙双方做交易,产生了纠纷,却责怪卖秤的有问题。”这样说有点不负责任,你就算是卖秤的,可秤杆弯了、秤砣轻了,您得修吧,得换吧,现在国内从事收视率调查的机构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监管与评判存在漏洞。虽然新国标规定要接受第三方审核,但在数据来源的安全保障与违规操作的惩戒机制依然不明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第三方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呢?
除了监管和杜绝收视率造假,《准则》还指出收视率不是电视节目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应该是对中国电视行业评价观念的一次革新与推动。收视率崇拜问题是个世界性的媒体伦理问题。当前社会,由于信息的过剩,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对于广告商来说,准确的收视率依然是广告投放的最好标尺,因为它代表着注意力的集中度。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为了开发这种稀缺资源,往往会有媒体人不择手段地采用各种方法,甚至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这在欧美等媒体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例如2007年荷兰BNN电视台的节目《大捐献秀》。节目中,一名病入膏肓的女子将在3名肾病患者中挑选出1人接受由她捐赠的肾脏,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则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就具体人选向那名女病人提出建议。节目预告刚刚播出就遭到如潮的恶评和社会的强烈抵制。但是这个节目依然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悲哀。
其实,收视率代表的是一种大众选择。而大众选择的动因是大众趣味,对于大众趣味的引导与提高,才是电视媒体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向。因为收视率的基础是你我,你我的趣味决定了它,而谁决定了你我的趣味,是我们身边的媒体。媒体你给我庸俗的内容,我就回报给你庸俗的眼光。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