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恒天然被指为保在华地位肆意调低价的风波仍未平息,又被爆料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同价,区别对待经销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恒天然被指为保在华地位肆意调低价的风波仍未平息,又被爆料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同价,区别对待经销商。
6月16日,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恒天然国内经销商巨亏欲转战欧洲》的报道,文中提到国内经销商以及代理商因不堪恒天然原料粉进口价格以及国内售价的一路下滑,不得不亏本经营。
近期,恒天然集团向本报回应,称原料粉下滑为行业所致,但是业内人士以及经销商们则坚持认为,恒天然线上线下较大差距的定价,虽然能够笼络部分国内客户的心,却间接伤害了多数经销商的经济利益以及对恒天然的信任。
恒天然在回应中称,去年肉毒杆菌事件后,恒天然主要商品的价格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近期公司出口商品出现价格下降,是市场原因,而非有意调低价抢市场。
“乳品原料的价格是由全球市场的供需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变动体现的是全球市场供需情况等因素,这并非恒天然的意图或策略。”恒天然在回应中表示,乳品原料真实价格直接体现在第三方独立的在线拍卖平台——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台。
与恒天然有着长期合作的经销商以及业内人士则表示,恒天然价格并非体现在该线上交易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存在价差。
“除了在平台上交易外,从去年开始恒天然另外采取了线下卖货的策略,客户主要为大客户,而线下每吨产品的定价为在线上投标价格基础上另外再加80-100美元,而线上线下的交易造成了双向进货,经销商对恒天然的供应量无法进行实时的跟踪和掌握,最终造成库存积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介绍,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上述两种渠道的进货量已经持平。
乳业专家王丁棉证实,恒天然线下售货价格确有不同,“企业本身能用更低的价格进口,谁还会以高价买经销商手中的原料呢?”
对此,恒天然在回应中称,客户可以选择通过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台按照当前的价格采购产品,也可以选择与恒天然直接签订供货合同采购产品,通过协议锁定采购价格。但对价格差未做过多解释。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