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有17个年头,逐渐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但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和价值体系。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有17个年头,逐渐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但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和价值体系。本届电影节临近尾声,不管是大大小小的论坛,还是各种新片发布会,大家津津乐道的都是市场、产业和金融,聊的都是怎么挣钱,以及怎么挣更多的钱。电影节最核心的应该是艺术,却很少听到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似乎大家缺乏聊电影艺术的兴趣。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每年影片数量激增,上影节也逐渐成了一个华语新片扎堆吆喝的平台。暑期档影片选择在这里亮相,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国庆档和贺岁档的影片,也纷纷提前到电影节上进行热身。比如国庆档的《心花路放》、贺岁档的《天降雄师》《钟馗伏魔》等大片,无不抓住机遇博一把眼球。从开幕前一天,到开幕之后的第三天,发布会一个接一个,记者们分身乏术,连看一部参赛片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哪里还会去关注电影艺术。
上影节在打造论坛上也下了大力气,被誉为年度业内“吐槽”首选之地。今年论坛数量格外密集,前四天平均每天至少有三场论坛,产业论坛、新浪潮、大师班轮番开讲。但这些论坛几乎都在谈产业和市场,中外电影人热衷于谈电影金融、互联网转变电影产业的话题,谈的全都跟赚钱有关。电影在这里就是一笔笔赤裸裸的商业生意,一提到电影艺术,基本上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人认真探讨电影本身,好像这是个根本不值得一谈的话题。
在电影节的这种气氛下,主竞赛单元参赛片和其他竞赛单元的影片,其受关注度可想而知了。客观地讲,今年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比去年有质的飞越。以往入围上影节金爵奖的影片千奇百怪,商业片和艺术片挤在一块,去年还出现过《被偷走的那五年》《神奇》这种让人嗤笑的影片入围。今年德国名导施隆多夫、日本名导周防正行等人的新片,都名列其中,让人感到惊喜。不过,这依然改变不了参赛片被冷落的命运,很少见到像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大家热议影片,争论艺术水准高下的场景。
这几年上影节确实在进步,依托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也离不开上影节多年来的努力,但离第一流国际A类电影节还有差距,缺乏自身的艺术风格。像戛纳电影节的市场很有名,但依托的还是高水准的竞赛片,大家在谈生意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热衷于谈艺术。中国电影产业急剧扩张,大家都乐于聊挣钱,然而,离开了艺术创作,这个产业终究是无源之水,毕竟电影不只是一笔生意,还有文化属性。其实,不那么急功近利,多聊一下艺术又何妨?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