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事情起因是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
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事情起因是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随后这一报道被澄清仅是一位教授的“一家之言”。人教社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是误传,出版社不会因为“违反交规”这一点而删除一篇经典之作。(见5月20日《北京青年报》)
《背影》这篇散文有着极其干净的美。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阅历的人,阅读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毫无疑问都能读出美。从美学价值上讲,《背影》是难得的“中学教材必备”。至于一些人指责其中有违反交规的内容,未免有点“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时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该不同。如果学生不解,老师完全可以解释清楚。
近年来,围绕教材编写,发生过不少新闻。比如关于鲁迅作品是否应该进入中学教材;教材出错,也吸足了“眼球”。出现各种争议、误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下的教材编写,不仅缺乏竞争机制,而且基本属于封闭运行,学生、家长、公众都没有话语权。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曾提出教材编写的三个标准:第一,主编在本学科是领军人物,具有权威性;第二,框架体系要完整,有内在逻辑,且文字表述准确;第三,内容相对稳定,即哪些内容进教材哪些不能进有严格甄别,既博采众说,又不是大杂烩。简单地讲,就是权威性、完整性、稳定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校而言的,但其实适合所有教材编写。窃以为,不妨再加上一条—开放民主一点儿。
试想,如果坚持了这些标准,教材还会有这么多争议吗?就比如《背影》,即使有人认为不适合,最终命运也不是由几个人“拍脑袋”决定;即使需要退出,也不会悄无声息,而是征求一些意见。如此怎会有这么多误会?
围绕教材和具体篇目之所以不时传出各种不确定消息,与传统的、封闭的教材编写机制不无关系。现在不改革,下一次难保不会有其他教材和篇目“中枪”。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