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上掉馅饼?其实是陷阱。市民叶女士就曾遭遇过所谓“做理财送保险”的骗局。等到理财产品到期想取钱时方才知道,美其名曰赠送的保险,其实就是自己花钱买的“理财产品”。
天上掉馅饼?其实是陷阱。市民叶女士就曾遭遇过所谓“做理财送保险”的骗局。等到理财产品到期想取钱时方才知道,美其名曰赠送的保险,其实就是自己花钱买的“理财产品”。
叶女士2009年时本想去某银行将10万元存成1年期的定期存款。当时银行一位温姓理财经理向她推荐,有款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1年定存利息的理财产品可以购买,当时1年期定存利率为2.5%。
据叶女士所说,温经理告诉她这款理财产品每份1万元,连存3年就可以支取,取出时可以获得5000元的利息。叶女士完全相信了理财经理的推荐,在签字时也没有仔细查看合同,就花2万元购买了2份此款产品,另外的8万元存成了1年期定存。完成购买手续后,理财经理送给叶女士50元购物卡,并表示购买此款产品的投资者还将被赠送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作为回馈。
3年交完6万后,叶女士盘算理财产品持有期满,便去银行支取。到了银行后傻了眼,柜员查询后告知其账户上根本没有理财产品,只有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
叶女士非常纳闷,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哪里去了?
前往保险公司咨询后,对方表示,3年6万元的投入,是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持有期间为10年。要想在2013年取出,就是退保,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回5.6万元左右现金。
回家后,叶女士的先生告诉她,自己曾经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叶女士购买过保险,就告知该工作人员自己未曾购买过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并未继续询问,即挂断了电话。此后,叶女士及其家人再也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
这样的保险合同具有效力吗?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负责人杨忠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最基本要求就是回访到本人。如果非本人接听,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将电话转给投保人。而且回访电话中必须问清保监会要求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果消费者觉得保单有问题可以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
记者联系了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不是电话回访部门的专业人员,会在咨询相关人员后给出回复。记者将继续追踪报道。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