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许多人坐公交车都有看手机的习惯——不仅仅是坐公交车,还有上厕所、入睡前、候车候机,总之挤出一切空闲时间看手机。现代人的阅读热情比起古人的“三上”毫不逊色,不同的是,古人手中的书,变成今人的手机。
如今,许多人坐公交车都有看手机的习惯——不仅仅是坐公交车,还有上厕所、入睡前、候车候机,总之挤出一切空闲时间看手机。现代人的阅读热情比起古人的“三上”毫不逊色,不同的是,古人手中的书,变成今人的手机。
信息海量、全球同步、互动性强,手机阅读凭着传统阅读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流行。但这种阅读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果把看手机等同于看书,恐怕会误人误己。
为适应人们手机阅读的习惯和注意力集中时限,手机设置的信息篇幅较短,大多属碎片化信息,以方便手机式阅读。长期阅读碎片信息使阅读者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导致认识片面化。看似什么事都知道点,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这一问题的表现。
手机阅读中,微信、微博是一大块,它们都属于自媒体,没有传播学上所说的“把关人”,享受言论自由的人们想说就说,不怀好意者则趁机造谣生事、混淆视听。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没有依据或缺乏基本常识的信息在朋友圈中多次转发。真假难辨的信息扩散蛊惑阅读者的思想,令人无所适从。
古人读书前沐浴更衣,静心投入,手机阅读则相反,不时弹出广告和微信提示音分散着阅读者的注意力,各种游戏考验着人的抗诱惑力,用“玩”的心态阅读,收获可想而知。2013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如果加上手机娱乐的时间,不知会翻几倍。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曾指出,手机阅读是实用的、随机的,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消费。打个比方,如果传统阅读是主食,手机阅读则是饭后甜点,以甜点代替主食的人必定营养不良。当我们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时,别忘了它可能是偷走时间的机器,书籍,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