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两年多来,推出多项惠民措施,其中特别受到市民关注的是34所北京高校图书馆将向社会开放。
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两年多来,推出多项惠民措施,其中特别受到市民关注的是34所北京高校图书馆将向社会开放。但该工作的进展并不乐观,其中仍有9所完全不对外开放。
人们常常说高校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但长期以来,校外的人根本无法享用这些资源。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但大多数高校将自己归入“条件不成熟”和“不可能”的行列。
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而且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印象”。而耶鲁大学图书馆更是成为游人参观的“景点”。
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还抱着只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观念,其实大学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分担公共图书馆的压力,应该惠及公众,为社会提供部分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随着“资源共享”在大众观念上达成共识,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