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及年播出量世界第一,但从总体上看,产量与质量不成比例——过去不久的2013年被称为国产剧的“剧荒”之年,没有一部“现象级”作品。
《大河儿女》
《父母爱情》
《一仆二主》
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及年播出量世界第一,但从总体上看,产量与质量不成比例——过去不久的2013年被称为国产剧的“剧荒”之年,没有一部“现象级”作品,也没有一部作品实现收视与口碑的双赢。甚至有人调侃:最有文化的看英剧,其次美剧,其次日剧,其次韩剧,最次国产剧。韩国首尔大学一位教授在北京调查研究后还得出结论:没钱人看韩剧,有钱人看美剧。这些结论虽可能有偏颇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代表性。精品国产剧为何如此难寻?原因是多方面的。
拍电视剧=为明星打工?
国产剧“先写(编剧)后拍再播”的生产机制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韩英美等国的主流生产机制可概括为“边写边拍边播”,如果作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随时可能被腰斩,因此,质量就是生命。而在国内,已完成的作品在播出过程中,无法对市场反馈做出回应与调整,因此质量如何事先就已注定。
这种被预先注定的质量又有诸多形成因素。从制作资金或利益分配的角度看,据业内人士估算,有些剧60%左右的投资飞进了明星们的腰包,形成众人为明星打工的现象,从而导致电视剧的制作资金不足,影响最终作品的质量与市场效果。不知道明星们是否在事后也按60%左右的份额承担责任?有人会问,事后播出不佳的剧不是会影响到明星们的市场影响力吗?理论上是的,但现实中不完全是这样——电视台审片人、电视剧制片人和电视观众对明星本身的热衷,已经形成先在的市场。
多方热钱的涌入也使得电视剧市场异常活跃。多年以来,国产剧的年产量维持在15000至20000集之间,但实际上每年能够进入主流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最多不超过10000集。据某些业内人士估算,国产剧30%左右能够赚钱,40%左右能够持平,另外30%左右往往赔本,国产剧的生产由此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高风险不假,但成功后的高利润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上因此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潜伏》火了,一大批谍战剧跟上;《媳妇的美好时代》热了,一大批婆媳剧你追我赶;《妈祖》收视攀高,一大批神话剧争相出头。跟风、翻拍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电视剧市场原创力的相对匮乏。一方面是整体产量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却是精品剧供不应求。
注水现象愈演愈烈
注水现象也愈演愈烈。2013年,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一批100集左右的长剧。众多长剧让网友大呼“再不播完我们就老了”。由于电视剧是按集数买卖,制片方可能将剧本拉长拍摄,而本就拉长拍摄的剧集到了电视台手中,有时会被压缩,有时又会再被拉长,比如《特种兵之火凤凰》就从46集变成了62集。各个环节的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剧集进行种种打扮,使得有的剧集最终播出的时候,编剧甚至会疑惑这是否还是自己的作品。
让我们看看国外电视剧的长度:常规的日剧只有10至11集,多数韩剧在16至20集左右,美剧的总集数虽然可观,但按季播出的美剧单季集数也并不长,近期走红的《纸牌屋》每季也就10来集,《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等情景喜剧每集20分钟左右,一季也就24集,甚至更少。剧集的短小对求精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像《闯关东》、《走西口》、《人间正道是沧桑》等50集以上的剧目仍属精品,2012年76集的《甄嬛传》也影响广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题材的剧目所需要的长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用拍60集注水剧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打磨20集的精品,那么质量上的提升无疑是可预见的。
对于故事本质的遗忘
题材扎堆、过度开采、同质化严重、原创匮乏等种种表象的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创作者们对于故事本质的遗忘。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不再关心或者无力关心什么样的故事真正值得被讲述,什么样的讲述方式能让故事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能量,使观众获得审美性质的愉悦体验。
当下的电视荧屏越来越“热闹”,过于注重外部矛盾的刻画而忽视人物情感的内在张力。以都市题材电视剧为例,似乎不吵不成戏,不闹没矛盾,不打欠激烈。过度的喧嚣消解了生活的质感,冗长的聒噪取代了幽默的感悟,事件冲突的过分斧凿弱化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相比之下,韩国的家庭剧虽然因为节奏缓慢、剧集冗长一直为我国观众所诟病,但其缓慢冗长中自蕴含着温情的目光,通过塑造各有缺陷也各有特色的人物讲述家人之间的羁绊与温暖,从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点点滴滴的生活小哲理,用富含趣味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韩国偶像剧中的爱情故事梦幻浪漫,不过是精心编织的现代爱情童话,却依然让诸多观众如痴如醉,这与剧中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和情感的细腻动人是分不开的。电视剧是以情动人的艺术,“情感”和承载情感的“人物”是所有电视剧作品应该重视的问题。即使是《暗算》、《潜伏》、《黎明之前》这类重视外部矛盾张力的谍战作品,如果少了情感与人性的表达,也将大失光彩。
回顾中国电视荧屏的精品佳作,2006年《士兵突击》掀起军旅题材热潮,2008年《潜伏》带领谍战剧走向高点,2009年《媳妇的美好时代》开启家庭剧“美好”之风……这些作品虽然题材有异,讲述方式及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无一不是饱含着创作者真诚的思考。随波逐流、亦步亦趋随市场,对观众的耐心和关注度进行破坏性消费,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