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北京市消协公布了对投资理财市场的暗访调查情况,揭露目前理财服务中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6大问题。
昨天,北京市消协公布了对投资理财市场的暗访调查情况,揭露目前理财服务中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6大问题。
市消协负责人介绍,在暗访中发现,少数银行营业人员在销售代销的保险产品时,采用隐瞒关键信息等方式,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购买的是理财产品,加上消费者基于对银行的信任,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市消协建议,尽快明确行业准入及监管,出台针对投资理财公司的法律规范,应要求通过特殊提示,明确告知普通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防止企业卷款和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社会风险。
■ 追访
“只说收益,没说风险”
消费者王先生说,有家银行曾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只需1万元起就可购买,还有分红,预期收益率可达6%-7%。
“我反复问他们询问是不是保险产品等信息,对方都不置可否。”王先生称,后经专业人士介绍,他才知道这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并不稳定,有可能会有损失风险。
据了解,今年4月1日实施的保监会与银监会《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销售行为通知》中规定,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犹豫期由之前的10天延长至15天。银行网点应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公示代理保险产品清单,不得使用“联合推出”或者收益率等类似理财产品的用语,以避免出现“存单变保单”、适销不对路等问题。
■ 6大问题
1、理财繁多却监管不明确
商业银行、保险、信托、基金、投资理财等公司都在经营理财产品。但监管部门只对银行及部分审批的基金公司等管理,对于一般性从事P2P(网贷)和金融产品的企业管理不明确。
2、销售渠道复杂
少数银行营业人员销售保险产品时,隐瞒关键信息,使消费者认为买的是理财产品。有的企业在超市、商场前发放传单拉取用户,进行轰炸式销售。
3、夸大收益隐瞒风险
4、利用合同条款偷梁换柱
部分公司采取的是转让有担保的债权获取利息的投资方式,但实际签订合同中,却转换成介绍双方开展担保业务的居间服务商,将风险转嫁至消费者。
5、理财产品法规仍需健全
6、行业缺乏资金风险防控
市场上投资理财产品的公司良莠不齐,缺乏资金管理风险防控,从债权出让极易转变为非法集资,消费者面临上游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