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成为《为奴十二年》和《地心引力》的大对决。尽管许多媒体使用了“《地心引力》成最大赢家”的说法,但“最佳影片”落袋于《为奴十二年》,还是显示出奥斯卡评委团骨子里一贯的老派、保守。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成为《为奴十二年》和《地心引力》的大对决。尽管许多媒体使用了“《地心引力》成最大赢家”的说法,但“最佳影片”落袋于《为奴十二年》,还是显示出奥斯卡评委团骨子里一贯的老派、保守,这届奥斯卡,仍然毫无悬念地形容为“艺术与商业实现了良好的结合。”
中国观众对这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最感亲切的当属《地心引力》,起码大家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它,并且给予了特别的厚爱,这部电影票房过4亿,也使得中国成为该片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境外市场。《地心引力》能够获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大奖,是奥斯卡评委们对它非凡商业号召力的褒奖。
但同时要看到,《地心引力》所得到的奖项,重心完全倾向于它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集这五项技术大奖为一身,明显是对它偏爱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起码在摄影和视觉效果方面,可以与《地心引力》一拼。现在《地心引力》的这个结果,不排除是奥斯卡把它拒绝于“最佳影片”门外之后的一种额外补偿。
就《地心引力》的人文思考和超凡商业魅力来看,它完全有理由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是这样,奥斯卡就不是奥斯卡了,作为这个星球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奖项,它举办至今仍能全球关注的一个理由是,奥斯卡永远懂得权衡电影发展进步与电影恒定魅力之间的关系,它不会给人特别的惊喜,也不会有令人大跌眼镜的失手,但它的结果却是经得起揣摩和时间考验的。
奥斯卡的评奖结果通常会让人将之与评委会成员的年龄联系在一起,2012年有项统计表明,奥斯卡评委平均年龄高达62岁,今年的新闻报道又说,这届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为54岁。62岁也好,54岁也好,在中国20来岁的主流观影群体来说,这些爷爷、叔叔辈们喜欢的电影,肯定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些常在评奖结果公布之后被一些国外媒体痛斥的奥斯卡评委们,仍然坚守着美式价值观不放,而且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西部风格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
了解这个背景,对《为奴十二年》成为“最佳影片”就不会感到那么奇怪了。《为奴十二年》是一部黑人电影,而且牵扯到对美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废奴话题,这类电影常涉及美国人的精神与信仰,处理起来有敏感的一面,但价值观正确却是丝毫不容亵渎的。因此,类似《被解放的姜戈》这样的电影,只要在影像风格上有锐度就会得到特别的青睐。《为奴十二年》也是如此,它的获奖,更多是重申奥斯卡的存在意义—奥斯卡在乎商业市场对它的肯定,但更在乎这个奖项能否同时在电影领域、商业领域、人文领域取得多方面的影响力。
《洛杉矶时报》曾刊文称,“中国观众只看过奥斯卡提名的最佳影片其中一部”,行文间不乏遗憾之意,种种原因,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无法进入国内,这让许多观众无缘在大银幕观赏这些佳作。但这并不影响奥斯卡电影的风向标作用,自DVD介质广泛流行,以及互联网视频时代的到来,中国观众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来了解奥斯卡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所堆积起来的奥斯卡形象,已经稳稳树立了它的权威性,这支持着人们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它。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