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已经把曾经的“世界第一产珠国”日本远远抛在了后面,然而与骄人产量不匹配的是,中国珍珠业产值仅占全球珍珠总产值的10%。
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已经把曾经的“世界第一产珠国”日本远远抛在了后面,然而与骄人产量不匹配的是,中国珍珠业产值仅占全球珍珠总产值的10%。
一串质量较好的国内淡水珍珠不到100美元,一串色泽尚好的日本Akoya珍珠项链则要2000美元,而同样颜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珍珠,由于形状和大小不同,售价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
此外,2013年以来,国内珍珠统货(刚采收上来,不分等级的珍珠)价格涨幅超过30%,部分品种价格涨幅甚至翻倍,但同期像阮仕、佳丽等中国优秀珍珠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包括上游养殖户普遍陷入微利甚至不赚钱的境地。其中,A股唯一主营为珍珠的上市公司,千足珍珠(002173,SZ)201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27万元,同比下滑36.43%。
国内珍珠占全球95%以上的产量,产值却仅占全球10%;2013年珍珠均价上涨逾30%,全行业包括产业链的最上游竟没有受益价格的上涨。中国的珍珠产业究竟陷入了怎样的怪圈?行业“高产低值”的背后又留给大家怎样的思考?
《《《
回顾篇
历经四个阶段80年代后铸就产珠大国
2013年至今珍珠价格的快速上涨,让珍珠的受关注度再次回归。作为珠宝行业的一个子行业,我国珍珠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珍珠市场又占据怎样的地位呢?
首先看下珍珠是如何形成的。珍珠形成过程是外来异物进入贝类软体动物体内后,对其产生刺激,由动物体内分泌物层状包裹形成的有机质球状颗粒。珍珠按产出水域可分为海水珠和淡水珠两类,全球的海水珍珠主要分日本珠、中国南珠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为主的大溪地黑珍珠,以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地养殖的南洋珠。淡水珍珠则95%以上产于中国。
我国的珍珠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记录,但对其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发轫于新中国成立后。回顾行业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记者将国内珍珠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到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是淡水珍珠养殖从萌芽到发展的试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珍珠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淡水珍珠养殖获得成功,且出现了优质的淡水无核珍珠。首先是以张玺教授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探索,于1958年培育出新中国第一粒养殖珍珠。60年代初在熊大仁教授、张玺教授等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我国淡水珍珠养殖研究有了一定进展。该阶段除了淡水珍珠各环节生产技术取得突破外,且进入初级规划生产,珠蚌疾病预防及治疗采用的新药试验也取得相应进展。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江苏苏州和浙江德清、萧山、山下湖等地以村镇为主体,进行了有组织的淡水珍珠养殖。
第二阶段:养殖规模迅猛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指引下,由于农村承包制的落实,传统农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珍珠养殖热潮席卷大江南北。其中江浙一带养殖淡水珍珠的热情尤其高涨,养殖规模发展迅猛,年产量急剧增加。但在这个阶段,珍珠养殖大多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形式的小规模养殖,缺乏企业化、规模化养殖。
在产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整个育珠生产技术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推进,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8月蒙钊美等科学家在海南培育出了直径19mm×15.5mm、重6g的大型海水珍珠;1986年张元培等在湖南水产所培育出了直径20mm的大型淡水珍珠。江西都昌县的邹乐道培育出了重11.4g的罕见象形浮雕珍珠。
第三阶段:淡水珍珠企业化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我国淡水珍珠养殖的企业化发展阶段。
1992年国家取消珍珠统一经营制度和珍珠出口许可制度后,大批珍珠企业涌现,实现了由珠农个体经营向现代化企业运作的转变。珍珠企业开始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引进、研发珍珠加工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打造产品品牌,为我国淡水珍珠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淡水珍珠进入产业化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淡水珍珠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从原来的珍珠养殖和原珠批发扩展到珍珠首饰加工、珍珠粉开发、终端产品开拓,珍珠养殖等领域,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增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升级,在世界珍珠产业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已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已经将此前的产珠大国日本,远远甩在了后面。从养殖区域的分布看,淡水珍珠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系发达的省区。如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沿江(湖)地区;海水珍珠则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地。
《《《
反思篇
国内珍珠业居产业链最底端 盈利甚微
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占世界淡水珍珠产量的95%以上,然而在本轮珍珠价格的上涨中,我国的珍珠养殖产业链却并未明显受益。
那么我国的珍珠行业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在珍珠统货至少30%的价格涨幅下,行业的利润究竟被谁占去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统计显示,尽管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已经占全球总产量的95%,然而产值仅占世界珍珠总产值的10%!由于我国珍珠70%用于出口,在2013年至今珍珠价格的疯涨中,全产业链无任何环节明显受益,企业、养殖户抱怨欧美市场需求未现明显增长。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产量与产值的高度不匹配,显示出我国仅是产珠大国,而非强国,珍珠行业“高产低值”怪圈,或许就是其中的答案。欧美市场需求未明显增长仅仅是表面因素,而我国处于珍珠产业链最低端,才是全行业无钱可赚,以及珍珠行业“高产低值”的最核心因素。
产珠“大国”非“强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淡水珍珠产量不断提高,相关统计显示,2009~2011年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分别为1200吨、1250吨、1480吨,其产量占据全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宝协)副秘书长沙拿利预计,2013年全年的产量至少在千万吨以上。
淡水珍珠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95%以上,而出口量在国际市场占比同样在90%以上。截至2012年2月我国珍珠产量达1500吨以上,其中80%以原料珠或粗加工珠的形式出口到了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地区。
但在20%的国内消费市场,我国珍珠首饰产业集中度不高,许多珍珠首饰生产企业加工设计还停留在“串珠成链”的初加工层次上,产品品种单一。这导致我国珍珠首饰行业缺少较有实力的品牌,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欧美、中国香港等地每年从中国内地进口大量价格低廉的淡水珍珠原珠或珍珠串等半成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珍珠首饰后价格可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产量与产值的严重脱节说明了我国仅是产珍“大国”而非“强国”。
占据产业链最上游(养殖)
一条完整的珍珠产业链包括:育苗、养成、植核、养珠、取珠、初级加工、初级产品销售、设计、精深加工、终端产品销售等。
总产量占全球珍珠产量的95%以上,但产值却只占10%。这是因为中国主要处于珍珠产业链最上游,仅提供原珠和简单的加工品。而且我国珍珠行业在珍珠养殖环节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注重育蚌苗质量。珠农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育蚌的良种选育和提纯,在同一水体来源下挑选育珠蚌,选蚌不注重质量和大小,同时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早熟、早衰现象严重。
第二,大幅提前繁殖时间。一般三角帆蚌繁育从4月开始。但很多珠农利用温棚高密度培育亲蚌等方式,3月开始繁殖,5月初就出池销售。
第三,在后期的植核过程中,珠农为了最大程度压缩养殖周期,在养殖池边搭棚“手术操作”,卫生条件差,植核只重数量不求质量。同时养殖水域的高密度、超负荷养殖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制约了优质珍珠的生长。
据中宝协预测,国际市场对珠宝级珍珠的年需求量大约是500吨。就目前世界各国珍珠养殖状况而言,珠宝级珍珠供应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而由于上述养殖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珍珠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10mm以上的大颗粒珍珠达到首饰加工要求的只占5%~10%,真正能作为高档工艺珠的比例不到1%。大量低值珍珠的贱卖不仅制约珍珠加工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珍珠销售和珍珠的养殖效益。
设计与加工是增值最多环节
中国珍珠的“高产低值”似乎也触动了中国制造的神经,与中国制造的泡菜、服装、玩具类似,国内仅仅是以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出口,而国外公司凭借着先进的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品牌效应,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比如国内一串有40颗粒质量较好的淡水珍珠售价不到100美元,而一串色泽尚好的日本Akoya珍珠项链则要2000美元;再以黑珍珠为例,同样颜色的大溪地珍珠,由于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市场价格可能达到数十万美元。此外,在2007年4月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一条以68颗罕见天然珍珠串成的项链,珍珠直径尺寸自9.47毫米至16.04毫米依次递增,卖出了近710万美元的天价,比过去纯天然珍珠项链创下的价格纪录还高两倍,堪称世界上最贵的一条珍珠项链。
原珠生产并不能够产生很大的收益,但是在初级加工后,可以根据产品品质、年份、用途进行分类,而能够产生价值最大化的产品主要是保健品和珠宝首饰的终端产品,增值最多的是珍珠链设计与终端产品的加工环节,其次是销售包括品牌环节。
加工工艺有待提高
珍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抛光、漂白、设计等深加工环节。珍珠采取后,要紧跟漂白处理,才能用作加工首饰。我国虽然是产珠大国,但在珍珠加工方面技术比较落后。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许多珍珠生产厂商引进了日本的加工技术,珍珠加工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与日本现行加工技术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漂白周期长、耗电量大等问题,同时国内的珍珠生产存在操作不规范,人为缩短处理时间的现象,从而使得珍珠白度欠佳,光泽受损,直接影响了中国珍珠的国际售价。
另外,在设计环节上,我国整个珠宝首饰行业由于发展历史短、沉淀少,企业散、规模小,珠宝首饰设计能力薄弱,大多数珠宝首饰企业均没有独立的设计开发能力,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风格和产品。作为珠宝首饰子行业的珍珠行业问题则更为突出,企业的加工设计条件和能力滞后,即便有珍珠首饰设计,其设计理念也比较传统,样式单一,内涵挖掘不充分,把握不住珠宝首饰的最新流行趋势。
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刘晓波告诉记者,国内珍珠企业主要以原材料出口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没有核心技术。另外在设计环节研发投入不够,不少企业缺乏专业的设计团队,这些都导致我国珍珠产品缺少高附加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