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教育部要求19个大城市小升初都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到北京市宣布高中名校取消择校生、缩减特长生、名额分配比例扩大到30%等政策。
从教育部要求19个大城市小升初都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到北京市宣布高中名校取消择校生、缩减特长生、名额分配比例扩大到30%等政策,不过短短数日,针对基础教育招生改革的消息很密集,却并不感觉突然。因为符合百姓的期盼与意愿,也因为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制定层面都已做了很长铺垫。这些改革,更像是如约而至的承诺兑现。
减负,缓解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择校”压力,是这些年涉及基础教育改革时,总会反复提及的话题,如今,甚至在代表国家最“高级”的改革纲领性文件里都要对这一现象提上一笔——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具体细化到了规定“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地步,彻底“破解择校难题”,必定要有明确而切近的期限和能让人普遍感受得到的变化了。作为教育适龄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两集中的一线超大城市以及首都,北京的改革无疑更是举足轻重,具有“风向标”意义。
概括近期的教育领域改革,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倒逼”现象。一些优秀生源弃国内大学而争投国外名校,倒逼国内大学和舆论界反思高教之弊,改革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尝试自主招生、多元选拔的招生方式,牵动中学教育不再一味让学生沉溺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中;通过重点高校向农村生源倾斜的政策,来弥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西部和偏远乡村的薄弱不足;用高中更平均化的“名额分配”,来拉平初中办学水平的高下影响,减少择校现象;等等。
“倒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的确进入了深水区,皆大欢喜式的新政渐少。要“啃掉”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单靠基层操作者的自觉努力很难有足够的动力。
北京取消高中择校生、更多实行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做法,最大意义,就是这样的“倒逼”。实施了新方案,未必就会得到理想的结果,指标重新分配稍有不当,还可能滋生新的不公平,影响到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改革跟前,很可能还会有“魔高一丈”的权力寻租和腐败机制,比如利用优质初中和一般初中学生各排一队的政策,在最后阶段将优质初中的中下等生转学去站到另一类队伍的头排之类。只是,我们相信,这样的方案,合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盲目择校现象,会有裨益。
然而,“倒逼”仍是不得已而为的从权、应急办法。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绝不该是优质学校师资流动和生源的稀释化,更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要靠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承认差异和层次的存在,以更科学的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制度,鼓励和推动老师、校长们努力办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富有教育追求的好学校。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