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家书屋”这项国家文化惠农工程,而今在沪郊农村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大量农家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书籍“灰头土脸”,内容也不符合农民的需要。
右图:农家书屋常年大门紧锁、无人问津,书库里的图书积满了灰尘。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以前偏远的地方正吸引越来越多人,过去热闹的市中心虽然留住了户口,却少了许多居住的人气。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较之过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人的变化,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势必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此时,需要城市的公共服务打破界限和围墙,广纳言路,实事求是地为民服务。
“农家书屋”这项国家文化惠农工程,而今在沪郊农村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大量农家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书籍“灰头土脸”,内容也不符合农民的需要。
“农家书屋”,是国家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上海继2008年建设1000个农家书屋后,2009年又完成了800个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市人大代表邓延延在今年“两会”提交的书面意见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不少农家书屋已名存实亡。
此前,人们总以“门常开、人常在”形容这项惠民工程,但是,记者日前对奉贤区和金山区3镇4村的调查却发现,农家书屋的现状是“门不开、人不在”,形同虚设。
走访中,经多次询问记者在奉贤区金汇镇百曲村村委会向西约50米外的一个小院里,发现了“养在深闺”的农家书屋。就连院门口上海市为农综合服务站里的工作人员亦不知院内有个农家书屋。在院内老年活动室里喝茶的一位村民说:“隔壁就是农家书屋。”
记者来到“隔壁”,只见这里没有任何标识,且大门紧闭。隔着门窗,记者看见,堆放得过于紧凑的桌椅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报架上空无一物。按照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
一名知情村民告诉记者,没有村民会到农家书屋借阅,书屋的钥匙则掌管在烧开水的人手里。“他大概两点会过来,你等不到。”
在青村镇湾张村,知道农家书屋的村民同样很少。记者好不容易才找到农家书屋,它位于老年活动室的正上方,楼下麻将声不绝于耳,楼上则冷冷清清、空空荡荡。书屋内仅有的一个书架上,书籍放得东倒西歪,种类凌乱;杂志柜上零星地放着10本杂志。屋子里还有3张闲置的电脑桌,也同样无人光顾。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