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书店,满书架的儿童出版物样式精美,但哪些书对孩子真正有益?不少家长感到无从下手。不少专家学者、出版人提出,要建立“分级阅读”。
走进书店,满书架的儿童出版物样式精美,但哪些书对孩子真正有益?不少家长感到无从下手。不少专家学者、出版人提出,要建立“分级阅读”,为儿童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的书。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建议,从出版角度看,应该提倡分级策划、分级出版,在图书上明确标注适合几岁儿童阅读;新华书店、图书馆等也应进行分级展示。
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不同年龄段的少儿提供不同的读物。通俗地说,就是“什么年级读什么书,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其理论上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少儿而言,能有针对性地阅读,在读得懂的基础上,读出质量,读出效率,读出愉悦;对家长或老师而言,图书明确标注适合几岁少儿阅读,在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上就不会再有大海捞针、无所适从之感。
但是,在现实中,要靠“分级阅读”终结儿童读物的混乱状况,恐怕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起源于发达国家的“分级阅读”,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多年。2009年,内地图书界也曾掀起一股“分级阅读”讨论。几年过去了,为何“分级阅读”仍没有真正得到推行?除了“分级阅读”的标准,因主观性较强、见仁见智而难以制定之外,一些作者和出版社出于私利而缺乏意愿,也是“分级阅读”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如今,我国涉足少儿读物的作者和出版社众多,少儿图书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当出版社在其图书上明确标注“适合几岁(或几岁至几岁)孩子阅读”,销售市场明显就狭窄了许多,“钱景”似乎更不妙,因而不愿推行“分级阅读”。在少儿读物严重过剩的当下,恐怕也没有多少作者愿意限定作品阅读人群。即便个别出版社征得作者同意,勇于“吃螃蟹”、敢于“立潮头”,在新书出版时实行“分级阅读”,也大多只是一种争夺眼球的商业营销手段,其分级标准是否科学、分级范围是否过大,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终结儿童读物的混乱状况,不必一味指望“分级阅读”。怎么办?家长、老师要提升鉴别力,为少儿挑选真正有营养的好书。少儿出版物管理部门要将不良图书阻挡在少儿视线之外。在读物数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少儿图书出版标准,建立一个公正、可靠的图书公共评价系统,指导少儿、家长和老师参照选书。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