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仨钟头花路上 产业周边需配建住宅

2014-01-14 16:51:51 |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什么,舍什么”,这对于北京是一个重大课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表示,下一步要促进各区县差异化发展。

    

 

  合理的产业规划才是解决城市病的关键,建设紧凑型城市能缓解城市病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什么,舍什么”,这对于北京是一个重大课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表示,下一步要促进各区县差异化发展。去年12月,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市委全会报告中指出,对于产业调整,要搞清楚“要什么,舍什么”,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一般加工企业和服装、建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要实现腾龙换鸟。

  市领导的这些重要“思路”,无不体现北京产业调整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产业规划能够指引人往哪儿走,资源往哪儿集聚,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病”面前,合理的产业规划才是解决“城市病”的关键,建设“紧凑型城市”能缓解“城市病”。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什么,舍什么”,这对于北京是一个重大课题。专家指出,产业规划能够指引人往哪儿走,资源往哪儿集聚,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病”面前,合理的产业规划才是解决“城市病”的关键,建设“紧凑型城市”能缓解“城市病”。

  观气色

  “产业都在这,人当然会来”

  “北京城市大机会多,但太挤了,房租又贵,这城市也没什么好的。”某论坛上,一个外地姑娘如是抱怨。这一抱怨,引来无数共鸣的同时,也遭到北京本地人的“反击”:那你怎么不回你的老家呢?

  这样的争论,几乎在每一个“吐槽”的论坛都出现过。事实是,北京确实人越来越多了。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3年2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表示,从1990年到2011年的21年里,北京差不多增加了1990年一个北京城的人口。而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增加了637万人,是前一个十年增加人口数量的两倍多。10余年来北京外来人口翻一倍。

  人为什么会来,原因不难探究。北京产业多,很多顶级产业与资源聚集,产业的吸引力自然会让人口增加。如果产业规划没有层次,什么产业都不愿意舍弃,就不能简单地“怪什么人都来”。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人口的速增,规划却未能跟上脚步,于是“产业”和“住宅”被分开了,职住不平衡造就了通州、天通苑等“睡城”,交通压力又大了。

  各区县在执行规划时的“各自为政”,一些低端产业的疏于规划和管理,更破坏了规划的整体性,给城市“添堵”。

  听声息

  上班地方离家近点就好了

  家住大兴黄村的张先生,上班地点在西北三环附近,每天先坐地铁再换公交,速度快点单程1小时40分钟左右。

  他经常会说,“最累的就是在路上,但已经算幸运的了,至少有地铁。”因为如果开车,2个小时也到不了公司。

  对于规划方面的事情,张先生说,“不太懂,但要是规划的写字楼离家近点就好了。”他说的写字楼,其实就是提供上班场所的地方。“如果北京大多数人上班不用满城跑,可以离住所近一些,交通不就没那么拥堵了吗?还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呢!”

  然而更让张先生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媳妇有时候要去买东西,无论高档的还是一般的,都要去市里,因为大商场在市里,而一些批发市场比如动物园、木樨园,也在市里。”

  在动物园、大红门等一些批发市场传出要外迁时,曾经引发很多争议,很多人并不愿意搬迁,不过张先生立场不同,“一来市区没那么堵,我们上班畅通点,二来如果迁到郊区,万一迁到大兴呢,还能带动我们郊区的经济发展呢!”

  持这种想法的,不止张先生一个。丰台区丽泽商务区附近的居民,盼望丽泽商务区的真正开业,已经很久了。

  “谁都知道,这里要发展成金融区,以后这里的房子肯定涨价,环境也会变好。”附近居民王明说,“可以拿金融街对比嘛,如果丽泽成为第二个金融街,我们这里就变高端了。”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