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正在举办的2011上海车展上,自主品牌首次与国际巨头同堂亮相,在同一展厅里“打擂台”
新华社4月23日消息(记者陆文军、黄安琪) 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应该具备世界级汽车产业水平,近年来国内汽车产业迅猛发展,规模和能力已今非昔比。正在举办的2011上海车展上,自主品牌首次与国际巨头同堂亮相,在同一展厅里“打擂台”。
但不得不看到,“大而不强”“低价竞争”等问题依然困扰中国民族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综合实力较弱也是本土车业的软肋。“十二五”期间,中国车业要如何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在这个千万辆级的汽车“盛筵”上,“东道主”显然不应仅为陪客。
“山寨风”不绝,本土车业依然是“配角”
正在举办的2011上海车展上,国内外汽车品牌几乎悉数聚齐,尤其国内厂商,参展热情极高。
从规模来看,国内自主品牌在车展上的绚丽亮相,相比国际大牌和合资品牌都毫不示弱,甚至在车型和系列上更胜一筹。吉利汽车参展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并携36款最新车型参展。奇瑞汽车参展面积也达2600平方米。此外,比亚迪、华晨、江淮、海马、东南、力帆、哈飞、众泰等自主品牌纷纷扩大规模,推出各自最新车型。
首发车、概念车一直是衡量汽车品牌实力的“试金石”。记者在现场看见,自主品牌的参展面积与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相当,且国内自主品牌首发车达到56辆,占据了总量75辆的七成以上。但相比那些万众瞩目的国际大牌首发新车,自主品牌虽然卖力吆喝,但人气却“冷”了不少。
自主品牌在车展上亮相的一些车型,还是与国际品牌的车型有的“形似”,有的“神似”,有的干脆被参观者称为“克隆车”。常常被诟病的本土品牌“抄近路”,汽车“山寨风”在本届车展上依然未绝。
“最新领域的东西还是会看国际知名品牌,总觉得自主品牌的创新有跟风之嫌,有一点‘山寨’的模仿感,说实话让人失望。”上海市民张枫表示,“我想这还是反映了我国自主汽车业能力不足,信心更不足”。
“同样的档次,国内品牌优势在价格低,但从质量和附加值来看,还是会考虑国际品牌。”正在参观的市民陈刚说。
当被问起如何看待自主品牌汽车,一位参观者毫不客气地说:“看两点就知道了,一是目前中国城市道路上跑的汽车中,自主品牌比例有多少;二是车展上外国豪车几千万元都被中国消费者抢购,但真正有市场的自主品牌车,恐怕超过20万元的都很难找,这就是差距,一目了然。”
业内专家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消费的普及,人们购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以价格为主导,而更多地考虑品牌和安全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往靠性价比取胜的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战只能在小范围内展开,总体上还难以和技术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强的合资企业抗衡。
“东道主”何以沦为“陪客”?
“国内汽车保有量仅为美国十分之一,潜力无限,而且将长期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但中国巨大汽车市场规模与汽车工业发展水平并不匹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说。
纵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车展,无一不依赖着本国、本地区强大的汽车工业,而上海车展作为国内车展的代表,更多的是依赖本国的巨大市场,而非本国的汽车工业与技术。
专家指出,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存在创新力不足、重整车轻零部件、营销技术欠缺等三方面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表示,自主品牌从外形的模仿走到了技术的模仿,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部分国外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为3%—6%,而国内是平均1%—2%。“现在不少公司还是觉得把钱花在技术上面是不值得的,其实真正放在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上的经费寥寥无几。”
目前国内车业材料研发落后于零部件,零部件研发落后于总成,总成研发落后于整车制造,所以无源之水的困境不言而喻,基础技术能力的薄弱,撑不起强大的中国车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也表示,现在的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规模小,不是缺资金,也不是没市场,而是缺乏以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为灵魂的软实力。
此外,自主品牌在营销策略上也有所欠缺。汽车营销专家马钧认为,和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除了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品牌包装、营销方式上也是“望尘莫及”。“品牌往往是需要时间和文化的积淀,车型翻倍太快,目标客户群体还没有熟悉就已经变化,不利于培养忠实客户、树立品牌形象。”
自主品牌汽车如何进入“超车道”
中国车业虽然落后,但中国汽车人在不懈努力,这是在汽车业与国际巨头缩小差距,甚至未来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的必要条件。
在车展上,一些自主品牌的进展依然值得欣喜。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在车展上推出的全新概念车令人印象深刻,民族企业获得核心技术能力之后,对本土车业所产生的效益将会在“十二五”慢慢显现。而自主品牌推出的设计大胆、思路新颖的新能源汽车,更让国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尤其是国内企业对于零部件领域的吸收创新更值得关注。国内企业京西重工2009年收购了国际零配件巨头德尔福底盘系统业务资产,并完全收购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车展上展示的该企业生产的减震器、制动器等产品,成为世界最尖端产品。他们独家生产的磁流变悬架产品用在了法拉利、凯迪拉克、路虎等全球豪华汽车上。
京西重工董事长兼总裁方建一说,“外国公司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积累的上千项技术专利,都被我们完全收购,可以说现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重新出发,通过自身努力和创新驱动,我们研发新一代技术,不仅打破了外国巨头垄断,而且代表中国车业新实力。”
与此同时,全球车业已经进入了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领域与国外车企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中国本土车业,将有着更好的“超车”机会。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教授马建新表示,国内外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发展相当,应努力抢占先机。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来说,机会确实会更大、更多一些。
汽车业专家许敏表示,国内车企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可借助资本并购的形式一次性地将外国的技术吸收过来,是较快成长的方式之一。但并购只是第一步,如何迅速将国外先进技术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品牌注入活力才是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步。“如果做得好,能很快地从无到有。而且依托中国巨大市场,未来超越并不是不可能。”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