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钢铁,,“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即使按较为乐观的8.5亿吨产量峰值计算,年均增速也只有6%,较“十一五”期间降低一半左右
【《财经》综合报道】 新华社消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李世俊16日在上海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将由“高速粗放”型转为“减速精细”型。即使按较为乐观的8.5亿吨产量峰值计算,年均增速也只有6%,较“十一五”期间降低一半左右。
李世俊是在资讯机构“钢之家”主办的“第七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粗钢产量年均增速从“十五”期间的22.6%降至12%左右。到2010年底,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27亿吨,创历史新高,而销售利润率由“十五”末期的8%以上降至不足3%,在工业行业中垫底。
这种“一高一低”的情况,迫使钢铁工业作出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产量少一点,效益好一点”。调整的动力主要有二:一是GDP“三驾马车”中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比重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减少对投资、出口的依赖,而更多地转向消费驱动,这对钢铁消费会起到制约作用。“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投资拉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二(仅次于建筑业)。在出口拉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七。而在消费拉动的产业中,前十名没有钢铁。”
二是单位用钢的减量化趋势。出于节能环保的要求,钢材的高效利用将成为重要选择。在此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汽车用钢。李世俊指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重量较合资品牌高8%—10%,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汽车业高强钢使用比例较低,只有约21%,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50%。
在告别单纯的产量扩张后,钢铁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差异化竞争将是重要策略。”李世俊指出,一是技术的差异化,做别人不易复制的高附加值产品,宝钢2010年实现129亿元净利的主要抓手,就是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超高强汽车板。二是区域的差异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将不同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类区域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用钢强度也不一样,企业需要区别对待。”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