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如果你碰巧正在网上读这篇文章,你可能注意到右上角有腾讯的喜欢按钮,也有人人的喜欢按钮,现在停下来,先点两下喜欢。
谢谢,我现在感觉好多了,被人喜欢的感觉总是很不错的。
不要忘记在文章下边评论,或是在微博转发这篇文章。如果你人品好,右上角的 +1 按钮也有显示出来,那么别忘了也 + 我们一下。实际上,如果你到现在为止不想把这篇文章读完,至少在点击其他页面之前在这里停留几秒,这样我们网站的分析工具将会显示你读完了整篇文章。
曾经,世界上有一个东西叫做个人观点,在经历了传播与冲突争吵之后,最终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这个个人观点会变成那里大部分人普遍认可的观点。
不幸的是,这个想法很不合时宜。当人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人们称赞它是信息的解放,是一个由激情、创新和自由组成的世界。当第一次被广告然后被电子商务所劫持,它似乎就同时带来了人类的贪婪和野心。
但是人类仍然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克服另外一个问题:归属感。“Like”按钮在 2007 年首先出现在 FriendFeed 上,然后 2009 年出现在 Facebook 上,紧接着在去年开始传播到 Youtube, Amazon 等其他主流新闻网站,现在又被 Google 认可并推出了 +1 按钮。作为结果就是,现在我们不但能够搜索信息、商品和视频,我们还能搜索一种认可。
就像喜剧演员在训练时都会观察自己的哪个表情或动作最能引人发笑一样,我们的思想也因为这些按钮而变得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一条状态信息如果没有获得任何Likes(或是一条推没有被RT)就成了一条沉默的笑话。你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写。所以我们展示的并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一张取悦他人的面具。
反过来,当我们看其他人的内容是 – 无论是视频或是新闻 – 我们都会首先看有多少人喜欢它了,而且,当我们的朋友点过喜欢,我们就会被引导不独立思考而是去看其他人的感想。
“喜欢”的文化与内在的自我认可是对立的,一个健康的个人应该是由内而外发展,而不是由外而内。但是现在正相反,我们被我们的状态所塑造,这不只包括“喜欢”,还包括别人对我们写的东西的评论,以及我们有多少好友或粉丝。我就曾经看到过一个摇滚明星因为另一个明星在 Facebook 上获得的 Like 数和 Twitter 上的关注者比他多而烦恼。
因为通过迎合来获得关注,喜欢和浏览量,很容易满足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本来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写书、作曲或者艺术甚至互联网创业上的很多人现在都选择社交媒体作为自己的职业。
这种情况对于已经成名的作家及艺术家在生产力方面的影响是一样的,最近我和一位作家参加了一个节目,他说,在过去的2年里,他平均每 20 分钟就发一条推…还不止,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迎合关注者外,只要这家社交网络没落,像 MySpace,你所有的工作就像沙子做的城堡那样瞬间垮塌。
德国精神学家 Erich Fromm 在 60 年前就预见人类已经“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社交机器去管理他们建立的科技机器…他释放出来的力量越强大,他越感到自己作为人类的弱小,他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拥有,不再是自己的主人。”
因此,让我们起来反对“喜欢”按钮的暴政,分享让你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而不是那些让你和他们相同的东西。写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其他人想听到的东西。从你自己读的东西来产生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从他人的评论中寻找该如何思考。除非你真的认为微博是你的艺术形式,别把时间浪费在让你一时得意短暂快感上,而是真正花时间专注于你的激情。
最后,不管我前面说了什么,请不要 +1,不要转发到微博,不要喜欢或是评论这篇文章。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via WSJ by NEIL STRAUSS(来源:36氪)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