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什么60%是美国人?

2011-10-10 17:49:00 |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者按】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日前,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正陆续出炉,而北京时间今晚7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会揭晓,世界经济还在泥泞当中前行,这样的背景下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就变得更加引人关注。而今年呼声最大的获奖人选全都来自美国,美国也是历史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导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今晚7点揭晓,为什么经济增长成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热门话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什么60%是美国人?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日前,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正陆续出炉,而北京时间今晚7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会揭晓,世界经济还在泥泞当中前行,这样的背景下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就变得更加引人关注。

  经济增长成热门话题

  按照诺贝尔奖评选的传统规定,历来官方都不公布经济学奖侯选名单,但对于今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外界已有了不少预测。像全球著名的金融经济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早在9月21日就公布了年度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的名单,所谓引文是指论文被相关领域学术著作引用的频次,而这个数据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着不小的关系。有专家预测研究经济增长和科技如何促进长期经济发展的学者可能会获得这项殊荣。

  而今年呼声最大的获奖人选全都来自美国,美国也是历史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从2000年以来,每一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美国人的身影。在汤森路透的预测人选当中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尔蒙德的研究领域是对金融、中介与监督的分析,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近日美国如火如荼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是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则说道格拉斯·戴尔蒙德的研究成果与当下现实相矛盾,很有可能引起学术上的争议。

  评奖时是否有研究领域侧重

  长久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更钟情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者,那我们不禁会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名单中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中国人的身影呢?环球财经研究院的院长宋鸿兵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学者可能都很难问鼎这一奖项,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诺贝尔奖在评奖时有没有研究领域上的侧重?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教授做出评论。

  袁钢明:基本上没有研究领域的侧重,一般来说都是纯理论研究,而且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距离很远,特别是跟当前情况的距离很远,它是经过长时期学术理论的证实,并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理论,所以跟当前变化、当前金融理论没有太大关系。

  纯理论研究实际意义何在

  一般来讲,很多人觉得经济学术领域的研究可能要对当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果是纯理论的、距离当前还很远的话,那么诺贝尔奖得主这种理论的研究,它的指导意义或者说现实意义在哪?

  袁钢明:这个经济学诺贝尔奖就是和别的不一样,比如说诺贝尔还有其他一些医学奖甚至还有和平奖、文学奖,这些都跟现实很有关系,好像马上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但是经济学奖就不一样。经济学虽然是一个治用治学的科目,在实际体系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或者适用性,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如此,它和实践偏离的非常远,确实是纯理论的,而且甚至于数学化的程度。所以说我们不能用诺贝尔经济学和现实距离很远来证明它和一般经济学不一样,或者说一般经济学和实际很近,所以诺贝尔经济学也应该近一点,当然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有自己的标准,是从理论上来判断有多大贡献或者是证实它的合理性、理论性。

  由此可见这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奖项,那这些获奖者的观点是不是以后被各国政府用来进行经济规划时当然参考作用也不大呢?

  袁钢明:几乎没有,比如说最有意思的是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是货币学家,但是他在政府经济学中很少被使用,甚至在美国主流经济学中是被批判的,还有前两年很有名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对政府的批评非常厉害,结果他获评经济学奖,并在学术界得到公认,所以经济学奖的理论很难被政府所使用。当然还有少数例子,如蒙代尔是被称之为欧元之父,他的理论被欧元区成立时得到应用,但这种例子很少,更不要说一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会被政府所应用。

  可能很多朋友还有疑问,既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政府很少采用,同时又距离我们当下经济现象较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那这种纯理论的奖项意义何在?

  袁钢明:那还是用处非常大。对于经济学,有时需要很深的研究,最后才能起到实际的深层作用。比如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是人们眼睛看不到的或者感受不到的,最终解释事件或说物质的运作很难起到作用,那么该理论虽然深奥,离实际很远,但对推动经济学的繁荣或深入发展还是能够起到作用。

  这是否意味这,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可能最终会被一个又一个经济学现象所印证?

  袁钢明:对,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有矛盾之处。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很多人的理论都需要有抽象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跟实际经济活动差的很远。要不要用数学模型推动经济学发展?那还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可以用经济模型预测一些经济或者资本应用,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没有大用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朝着更加理论性的方向去发展。

  中国学者为何难问鼎诺贝尔奖

  说到诺贝尔奖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的水平有没有必然联系?

  袁钢明:有关系,比如说美国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而且经济发展是最发达的,达到了全世界顶峰,所以不能说是没有关系,但也不一定。因为全世界还有很多其他发达国家在前列,但是得奖者很少,得奖较多的是英国,法国也稍微有,剩下的国家就没有了。该现象跟国家学术风格、学术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总的来说还是跟学术发展史、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经济学发达程度可能还要超过她在经济上的发达程度,我们到美国去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学会都是几百人上千人,光分会就是500个分会场,规模之大非常可怕,让我们无法想象,所以美国得到那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跟经济学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当然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学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得奖的可能性更小。但是提到中国,中国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水平还没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水平较低,所以从诺贝尔奖跟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关系来看,离的就更远。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