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袁隆平此前多次表示,想把实验田里的先进技术大面积“复制”到稻田里,并非易事。
中科院院士袁隆平试验成功亩产900公斤“超级稻”的消息传来之时,李勇在湖南平江的3000多亩晚稻田正临收割。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李勇告诉记者,得知试验成功的消息,他专门去袁院士的百亩试验田考察了一趟,但他最后决定放弃购买新良种“Y两优二号”的打算。
“我们的田地达不到这个条件,亩产800公斤都很难。”他说,试验田经过了精心的培育和呵护,比如施肥经过了专家的特别配方,灌溉则可以随时实现,同时播种和收割都是手工进行。
“在自己的田里,只能是撒播而非栽播,否则成本太高,也没有足够的人手。”李勇说,并且试验田的水利灌溉条件非常好,而家乡由于水利欠账较多,今年春季的早稻差点因为缺水没有播下去。
农业专家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在验证会现场即指出,尽管“超级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要在全国推广还需进一步科学验证。 “(其他地区)不可能的,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通过这么好的资质,这么好的条件,(才)能把900公斤发挥出来。”
“在单一个地块示范,在条件成熟时,取得较高的亩产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否能够适应。”他说。
事实上,袁隆平也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此前多次表示,想把实验田里的先进技术大面积“复制”到稻田里,并非易事。农民大规模种植后的亩产,往往远远低于科学家在实验田里取得的数据。同时在试验田里培育成功的新品种,先在示范田种植,然后大面积推广,其间产量也依次递减。
时年80岁的袁隆平院士用了7年的时间,终于将亩产800公斤的记录提高到900公斤,相比之下,之前突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分别用了4年时间。袁隆平院士准备再用10年时间,在90岁时突破目前1000公斤的难关。
尽管中国的杂交水稻试验亩产一直在迅速突破,但翻看整个中国中稻亩产历史,全国实种亩产水稻上升速度并不快。
比如中亩产从1974年的200公斤,增加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300多公斤,到90年代的400多斤,基本上是每10年一个台阶。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亩产一直徘徊在440-480公斤左右。2000年中国中稻亩产为466公斤,2007年才增长到470公斤,7年的时间亩产量仅增长了4公斤。
9月22日农业部公布报告显示,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但是亩产增加有限,达到305.5公斤,仅比去年提高6.3公斤;早稻平均亩产达到379.8公斤,比去年提高19.3公斤。与袁隆平的超级稻从亩产800公斤达到926公斤的跨越(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差距甚大。
一位权威水稻专家告诉记者,本次试验成功的900公斤亩产水稻,到底在全国有多大的实践意义,需要进行权威的论证。目前,超级稻占全国的比重还仅为20%。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育种专家徐秋生认为,一个区域单个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取决于3个条件,一是良种,二是技术和良好的栽培技术,第三是需要有良田,即实现高产的优质田地。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潜力。
但是很多地区的品种不一样,则很难实现全国普遍的高产。因此,如果大面积使用“Y两优二号”,亩产达到700公斤则已经算成功。
“今年会观望一下‘Y两优二号’的效果。如果有可能,过1年了再试验一部分田地来看看。”李勇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