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亚洲及太平洋部高级顾问Nigel Chalk9月16日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半数都用于投资,且具有结构性劳动力盈余的经济体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制约和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过热”的。
第一财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亚洲及太平洋部高级顾问Nigel Chalk9月16日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半数都用于投资,且具有结构性劳动力盈余的经济体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制约和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过热”的。
在这篇题为《可恶的小猪!中国的猪肉与通货膨胀》的撰文中Nigel Chalk指出,中国的通胀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和食品领域,预计通胀7月已经见顶并将在下半年快速消退。不过,最近一轮的猪肉价格上涨在更广范围内推升了通胀势头,因此“现在就开始反转宏观经济政策未免为时过早。”
Nigel Chalk目前任中国和香港特区代表团团长。自加入IMF以来,他参与的工作领域涉及诸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俄罗斯、韩国、巴西和阿根廷等。
Nigel Chalk指出,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今年经济环境的一大特征,应引起密切关注。通胀居高不下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会使本已在千方百计紧跟经济增长步伐的家庭收入受到沉重打击。
不过他却认为,中国并没有理由太担忧通胀:“基金组织中国工作组的观点可能有些令人吃惊。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将在今年中期达到顶峰,下半年将呈下降趋势。因此,没有理由为通货膨胀大惊小怪。”
在Nigel Chalk看来,中国的诸多竞争激烈的制造部门仍一如既往地存在着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从而极大降低了由强劲需求导致的通胀风险。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供应总体上仍是过剩的(尽管高级技术工人稀缺),这有助于抑制工资增长,使它不至于远远走在生产力的前面。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半数都用于投资,且具有结构性劳动力盈余的经济体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制约和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过热’的”。
Nigel Chalk指出,在两个差异极大的领域,中国的需求压力都不言自明。
一方面是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膨胀。中国经济的确在不断增长,房价也在节节攀升。此时,政策制定者们不得不插手进来,采取行政措施抑制泡沫激增。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来自食品领域的巨大且不稳定的通胀压力。
对于食品领域的通胀,Nigel Chalk 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食品供需极为紧张,供给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反应缓慢且无力。这将带来一种不安全的复杂局面:国内供给的任何波动——无论是出于气候还是禽畜病原因——都将很快转变成对生鲜食品价格的巨大影响。全球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只会使这一总体形势更为严峻。
在他看来,这并不是靠进口更多食品来缓解国内供给紊乱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中国的食品需求无比巨大,同样地,中国的农业结构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也阻碍了有效的国内供给反应。
因此,Nigel Chalk指出,中国正面临巨大且时有发生的食品冲击,这些冲击主要来自国内,时不时给消费物价指数带来大幅波动。它们由最初对生鲜食品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消费篮子的其他部分,并在非食品领域的通胀中稍稍显露,继而在6-12个月后逐渐消散。宏观经济政策虽有助于阻止冲击从食品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但在应对这些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却无能为力。
对于最近一轮的通胀情况。IMF认为,这一轮冲击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始于新鲜水果、蔬菜和谷物,主要是气候原因所致。在2010年底,通胀开始向消费篮子的其他领域蔓延,同时又恰巧赶上信贷条件的适度放松。到了今年春季,通胀势头开始减弱,部分是由于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抑制。通胀7月已经见顶并将在下半年快速消退。
Nigel Chalk表示:“不幸的是,正当中国似乎将要走出通货膨胀的迷雾森林时,猪肉行情却又生事端。”
尽管他相信此轮食品价格冲击的规模小于以往,“猪周期”在不久后就会逆转,其影响理应很快消失。但“令人难过的是,中国向常态和低通胀回归的时间又被再一次推迟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