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内即将发布的CPI数据再度引发了市场的关注。记者采访的多家机构预测,8月份中国的CPI环比涨幅可能仍保持稳中有升,但与去年7月相比,则可能触顶后回落。
目前,影响CPI变动的主要是基期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在已经发布的预测中,较低基期是分析师们判断8月CPI增幅会有所下降的主要因素。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8月翘尾与上月相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按照他的预计,8月份CPI增长6.1%。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预测则达到更低的6%。浦发银行昨日亦发布研究报告认为,8月份CPI同比上涨预计为5.9%~6.1%,预测中值为6.0%。
由于去年下半年的基期较高,基期因素对下半年物价将产生持续影响。浦发银行认为,在翘尾因素大幅下降、环比也较前几月下降的情况下,今年剩余月份CPI回落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中国所面临的新涨价因素仍然严峻。农业部所公布的8月份每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日度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日度指数显示,价格指数已经从8月下半旬开始触顶回落,特别是猪肉价格涨幅明显放缓,但是8月的定基指数整体高于7月。
国家统计局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指数也显示,肉、蛋等产品较7月末还有微幅上涨。8月份食用油企业不断调价已经影响到了食用油的价格,花生油在8月上旬比7月下旬上涨2.4%,8月中旬比8月上旬再上涨了2.3%,8月下旬又进一步较中旬上涨1.6%。大豆油、菜籽油在8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近期食品价格飙升说明通胀压力仍然很大,环比通胀也没有回落的迹象。
新涨价因素不落或许是央行和发改委共同判定物价仍将保持在高位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在上周末就公开表示,近期国内物价水平会比较高,但会在波动中缓慢回落。
马德伦认为,目前稳定国内物价水平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例如国内经济有一定放缓;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定物价的行政措施;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亦得到有效控制,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速下降;物价环比涨幅在放缓;物价翘尾因素下半年在弱化以及居民通胀预期亦有所回落。
除了国内新涨价因素不断外,还需注意国外涨价输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对企业提示,联系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再现波动,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倾向于延续,特别是美国有可能再度出手,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要警惕大宗商品价格反弹。
至于政策层面,由于CPI会因基期因素下降,市场认为政策收紧的压力已经减轻。由于未来经济增长继续探底、CPI见顶回落概率较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更可能保持现状,继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都已降低。
中金公司昨日发布报告则认为,未来几个月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定向宽松不改货币条件偏紧的基调,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可能加码。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