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外需及风险传染正成新兴市场决策之忧
【财新网】(见习记者 李雨谦)出乎人们意料,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一员——巴西,在今年连续五次加息后启动了降息。具有争议的是,巴西央行的决定是在外界认为通胀并未见顶的情况下作出的。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在保增长还是控通胀的棋局上徘徊时,部分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
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周三晚决定,将银行基准利率从原来的12.5%下调到12%。这是巴西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以来连续加息后首次降低基准利率。今年,为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和高通胀,巴西央行五次加息,将银行基准年利率从去年年底的10.75%上调到这次会议前的12.5%。
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外部经济环境有恶化迹象,从而削弱国内的增长预期;另一方面,多数发达经济体目前的货币宽松空间有限,财政政策普遍趋紧,国际通胀形势预计会走向平缓。
显然,巴西对其国内的经济形势总体判断是,通胀压力将减弱,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保增长更为迫切。7月巴西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印度6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
除巴西外,多数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尚未释放实质性放松姿态,但也走到了岔路口。
近来,俄罗斯、印尼、墨西哥央行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与其它国家相比,印度控制通胀的决心更坚定些。7月26日,印度央行2010年3月以来第11次加息,产业界为此颇感失望。
自下周一(9月5日)起,中国央行实施流动性管理新规,保证金存款纳入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尽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的预期已然减小,但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消除,股市本周阴云连绵。
温家宝总理新近撰文,重申宏观调控取向不能变,同时提示要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这被解读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将静止观察,谋而后动,前期对政策放松的预期至此落空。
中国政府至少在口头上继续维持偏紧的货币政策,将稳定物价置于未来几个月工作的首位,对房地产调控也力求要见实效。不过,如巴西一样,外需因素及风险传染正成决策之忧。■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