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扩大“新政”,加之金融机构超额储备以应对季末考核,对流动性形成压力
【财新网】(见习记者 李雨谦)央行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扩大“新政”出台后,9月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迎来首批保证金存款补交时间段,由于这部分资金属于增量,市场流动性面临考验。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保证金存款为1.6万亿元,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保证金存款约为2.3万亿元,金融机构外汇保证金存款为177亿美元。
根据央行要求,各类银行将分别获得3个月和6个月的过渡期来适应新的交存规则。工、农、中、建、交和中国邮储银行的首批交存日期为9月5日至10月4日,其保证金存款记入一般存款的基数为保证金存款余额的20%;其他金融机构首批交存日期为9月15日至10月14日,交存比例为15%;外币保证金统一于9月15日计交存款准备金。
由于10月初将有一个7天长假,因此预计10月初需补交的保证金存款大部分也将体现在9月份。以此粗略计算,9月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需补交690亿元;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需补交670亿元。加上外币保证金,不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银行体系,需要交存的保证金存款近1400亿元。
9月份公开市场将有3510亿元资金到期,若央行并不将央票和正回购展期,则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其中,9月份公开市场到期央票2290亿元,正回购到期1220亿元,而8月份各期限央票的发行总量仅310亿元。如果参照8月份的央票发行量,9月份公开市场将有望实现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净投放。
此外,对冲外汇占款也可增加部分流动性。7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2196.26亿元,虽有所回落,但中国贸易顺差仍处高位。瑞银证券发布的报告预计,在未来6个月外汇流入至少产生1.2万亿的流动性。
瑞银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存款准备金支付方式的变动所导致的流动性冻结,会大大少于因外汇流入而生成的新增流动性和未被展期的到期央票之和,这意味着央行仍可以减少其他对冲形式,以保证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给充分。新规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基本上应是中性的。
不过,银行季末考核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财新记者表示,9月份是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会进行超额储备以应对监管考核压力,“仅这一项就有可能冻结2000亿元资金以上”。而且,根据往年的经验,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贡献在年末将会越来越小,“9月份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小视”。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对财新记者表示,下半年包括9月份市场流动性将会保持相对较紧的态势,因为央行新规锁定的资金逐月增多,而公开市场到期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偏少,公开市场所能释放出的资金也在变少,不排除未来央行会采取逆回购等措施。
公开资料显示,10月央票到期量为1880亿元,正回购到期1100亿元;11月央票到期量为1130亿元,正回购到期420亿元。■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