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18年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终于迎来一丝曙光。
昨天,财政部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解读特别提出,今明两年将通过明显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的比例来实现4%的目标,同时中央财政也将加大教育支出。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1~2010年,中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其中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
财政部表示,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根据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现状,地方财政统筹利用自有财力和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安排的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的80%左右。各地能否进一步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对如期实现4%目标至关重要。
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务院出台了三条措施,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并规定这些资金是支持教育的增量资金,地方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熊丙奇表示,在地方财政已经负债累累的情况之下,不能过多依赖县乡一级的地方财政,关键是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比例。
熊丙奇说,4%从1993年提出到如今的这18年来,财政部门一直以“资金缺口大”为借口“叫穷”,实际上反映的却是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的问题,近几年,无论是四万亿投资计划还是“三公”消费,其所需资金远远大于教育经费的支出。
而且对于各级财政来说,教育经费达到4%,意味着要压缩其他经费,这也就是成为教育经费达到4%的阻力所在。
事实上,教育投入占GDP的4%,也是一个很低的投入水平。发达国家达到了5%左右,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是4.1%。
熊丙奇认为,中国教育投入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主要原因是没有健全的教育拨款机制。中国现今的教育拨款,是由政府部门单方面主导。在发达国家,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是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进行的。
“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我们曾经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可惜这个建议在正式稿中被删除了。”熊丙奇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