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在华采购趋势,正因“中国制造”的成本攀升而发生改变,在华采购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少,而采购工业品的需求则在增加。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副总经理姚铮在10日下午举行的“2011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了上述消息。
上海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副处长尤永生介绍,即将于9月5日举行的“2011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已经吸引了350余家跨国采购商、6家联合国及国际组织采购机构和30家供应链服务商设展,预计国内外参展供应商将达6000家。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副总经理林时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趋势,“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削减了近20%。
林时安称:“但是跨国采购商在华采购的趋势依然看好,我们针对200余家跨国采购商的相关调研显示,由于成本优势而转移出中国的采购订单主要是消费品领域。”
对此,姚铮也表示,像沃尔玛、TESCO等跨国零售商,以及纺织服装等消费品领域的跨国采购商,以往在华采购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今年以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无法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竞争。“工业品领域的采购需求及订单有可能上升,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铸造件、金属加工件等领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出口企业外销部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所接触的江浙地区很多工厂,生意比去年淡多了。“主要是订单在向成本洼地转移,‘飞单’现象比较明显,像很多服装类的订单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地区或者罗马尼亚这样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
海关总署10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从6月份的同比增长17.9%加快至20.4%,高于预期。其中,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则从6月份的同比增长20%加快至7月份的27.2%。
对此,上海市商务委副巡视员俞建明表示,日本大地震后,更多日本企业将采购转向中国,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本届大会日本采购展区面积比去年扩大25%,400余家参展企业中,100余家与汽车零部件采购相关。”
林时安表示,根据上述调研,跨国企业在华采购的整体意愿依然达到70%以上,这将是“中国制造”的机遇。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