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需求降温有利于下半年中国通胀回落;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分歧较大
【财新网】(记者 王晶)国家统计局今天(8月9日)公布,7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达到三年来的最高峰,略超此前市场预期。
7月CPI环比上涨0.5%。部分分析人士认为,CPI在7月可能见顶,下半年物价涨幅将会回落。
财新传媒本月初的调查显示,受访的21位经济学家对7月CPI同比涨幅的预测平均值为6.4%,最高预测值为6.7%,最低为6.2%。这项月度问卷调查覆盖了国内外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宏观经济研究部门。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CPI见顶有几个方面原因,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了货币供给;近期的投资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表明,国内需求已经降温;中国政府鼓励猪肉和食品生产从而稳定价格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7月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全面上涨。食品仍然是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5.9%。
食品中,7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但是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已经开始企稳。7月后两周,猪肉价格环比略微下降,降幅分别为0.2%和0.5%。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尽管7月CPI同比涨幅略超市场预期,但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油价持续下降,减轻了中国通胀的外部压力,预计未来CPI同比增幅将回落。
受美国国债评级下调影响,国际油价8月8日暴跌,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1.31美元,跌幅为6.41%。伦敦市场9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3.74美元,跌幅为5.15%。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认为,中国通胀已经见顶。她列举的相关因素为,全球经济前景疲弱,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国内猪肉价格也因供应增长开始企稳,但她同时称,受过去两年内工资上涨以及货币供应迅速扩张的影响,潜在的通胀压力仍然存在。
中国通胀创近年高位时,正值美债评级调降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发达经济体复苏更为迟缓,因而,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陷入两难境地。
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认为,现在呼吁放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或者增加信贷额度为时过早。中国政府已经从2009-2010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吸取了很大教训。他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中国可能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例如在保障性住房和水利工程上加大投资。
屈宏斌也认为未到放松的时候。考虑到7月CPI居高,他甚至维持未来几个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预计,未来几个月的CPI同比增速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他认为中国央行很可能暂停目前的紧缩步伐,以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总体而言,紧缩暂停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却开始出现上升。”■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