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来节能降耗,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战略,但发改委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出手监管的地步。
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来节能降耗,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战略,但发改委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出手监管的地步。
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存在十大方面问题,具体包括:节能量明显偏大,个别项目节能量严重失实;搬迁改造、瓦斯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不属于支持范围;财政奖励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偏高,部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甚至高于项目总投资;部分项目与中央财政节能技改项目重复等。
通知要求,各地节能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立即组织对本地区已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自查,于本月结束前上报自查结果。两部委在中指出,各地自查工作结束后,两部委将对各地区已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认真审查,并组织第三方审核机构对部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现场抽查。
通知强调,对把关不严、审查失职的地区,暂停安排该地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奖励资金的节能服务公司,将收回该公司所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奖励资金,并取消其节能服务公司备案资格;对节能量审核明显失职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将取消其审核资格。
财政部相关人士透露,只要节能公司弄虚作假、套取补贴,就会被从合同能源管理的备案名单中清除,实行“永久性行业禁入”。
由于节能合同可以拿去跟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还可以作为税收减免的依据,其中充满巨大的利益。两部委此一通知发布,弄虚作假者要小心了,别偷鸡不着蚀了一把米,用能单位如果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假合同”,不仅牵扯好几宗“罪”,而且可能因会计准则被节能服务公司“敲一杠子”,“风险太大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