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方面很多本来应该由货币政策予以支持的经济建设功能被财政政策所替代;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功能越来越不清晰
【《财经》综合报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炜认为,在本轮调控中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互为“破坏”的关系,最大的根源就是中央财政挟持了货币政策。
他表示,现在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本身就名不副实,定位有误,现在我国实施的更像是游离型的财政政策。如果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缺乏规划和监管地在近两年发放4万亿财政投资外,所谓的增加财政投入就是各部委天女散花式地向各地撒钱,而在税收上,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减税。
“而如果说是我国要紧缩财政政策的话,又表现为除了不断增加税种和税款外,政府支出依旧居高不下。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宽松的财政政策是不伦不类的。”
就目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他评价称是互为“破坏”的关系。他说,现在的货币政策明显支撑不了财政对经济建设的庞大胃口。所谓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迫使中央几个几万亿投下去,然后被肢解,被消耗,投入的过程、领域、效果一直不够透明。
“虽然货币政策的袋子越收越紧,但财政投资的口袋永远大敞,使市场上的投资性资金并未减少,特别是工业生产和投资领域,村村点火,处处点灯,跑步进京抢项目投资愈演愈烈,由此,货币政策不论在手段和操作机理上都失效了。”
就其中原因,他认为最大的根源就是中央财政挟持了货币政策,一方面很多本来应该由货币政策予以支持的经济建设功能被财政政策所替代;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功能越来越不清晰,本来应该重点用在公共福利的财政资金,现在大都投放到建设领域,使各部门把财政支出的安排权当作部门权力,由此,财政政策演变为行政干预政策、瓜分税收政策、挤占公共福利的政策。而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基本丧失了对建设投资的调节机能。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