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长竞争中国新钱 投资美国机会凸显

2011-07-16 01:15:53 | 作者: 熊敏 华盛顿报道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为了把一家中国好企业介绍到本州落户,优势接近的几个州会争的头破血流。”

  

  中国人所熟悉的“招商引资”概念现在在美国遍地开花了。

  在中国,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催生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由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潮随之汹涌澎湃。

  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失业率威胁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地方州政府开始动了招商引资的念头,并将重要目标指向了对金融危机有着巨大经济承受力的中国。

  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的经济熟悉程度远远不及州政府,所以这场招商引资潮中,地方政府更为积极主动,扩大就业成了他们的首要治理难题。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做出的外交创新也在帮忙:成立国务院全球地方政府间事务办公室,从联邦层面推动各州同其他国家地方政府的联系。

  7月13日至15日的中美省、州长论坛成为美国招商引资的最新例证。40余名美国州长在盐湖城与来自浙江、安徽、青海和云南的省长、书记和省内企业家代表团举行会谈,促进经贸发展是对话的首要主题。

  美国许多州政府都对吸引中国资本帮助美国经济恢复充满兴趣。有8名美国州长2010年访问了中国。弗吉尼亚州在中国设立驻华经贸办事处,马里兰州建立中文招商网站。南卡罗来纳州吸引了13家中国企业落户。

  阿拉巴马州州长罗伯特·宾特利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期望未来二十年内,中国投资能够成为阿拉巴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罗伯特·宾特利尤其看好中国与美国南方14州(相当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合作,认为全球No.2经济体(中国)与No.4(南方14州)的握手潜力无限。

  由于美国用招商引资来扩大就业的目标明确,所以美式招商显示出与中国不同的特点。各个州在吸引外国投资时注意产业选择,侧重发展本地优势产业。

  在市场推广上,也并不急于宣传所谓“投资优惠措施”,而更喜欢从本州产业、物流、劳动力和工资等方面的优势谈起。

  不过,也并非毫无“让步”之举。阿拉巴马州通过“2011阿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外资企业只要符合对阿拉巴马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创造超过100个就业岗位等相关条件,就可获得州政府的税收减免来对冲他们在美国海关遭受的反倾销税损失。

  7月骄阳之下,中国第一大精密铜管制造商金龙集团在美国的第一个工厂就将在阿拉巴马州托马斯维尔市建设。此刻的金龙正在等待通过中国政府对该项目的最终审批。

  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因为两国地方政府间面临着扩大就业和投资贸易的类似问题。投资美国,对中国企业切身认识美国投资环境,和对两国投资贸易的“去政治化”,也将大有裨益。

  “选择马里兰”、“弗吉尼亚最棒”这些不是赛场的加油招牌,而是美国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州经济开发署自建网站的域名。它们用饱含资本主义原始冲动的语言传达着一个信息:来我们州投资吧!

  如今,这些网站都开了中文版,因为美国各州政府纷纷盯上中国这块资本蛋糕,争先恐后追求优质中国企业来本州投资创业。

  是的,曾经靠对外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今悄然成为“被招商引资”的对象。招商的触角已经渗入国内。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至少20个在中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代表处,它们的职责之一是吸引中国企业来美投资。

  虽然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至今不足美国吸引海外投资总额的0.1%,但州政府间争抢中国企业的暗战已然展开。“为了把一家中国好企业介绍到本州落户,优势接近的几个州会争得头破血流。”一位代表某州在华招商的美国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竞争的方式与中国式招商有类似之处,比如州政府可以向理想的企业提供投资优惠,包括税收减免、低息贷款、政府拨款、劳动力培训等。

  但中美做法亦有不同,特别是美国州政府在自我宣传中有意淡化优惠措施,而倾向于在本州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物流优势上做文章。每一分优惠措施的花销都来自纳税人,因此“州政府只会对自己最有把握的外来企业考虑优惠。”马里兰州经济发展部国际贸易局亚太区经理Bradley Gillenwater告诉本报记者。

  2008年以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每年增长130%,根据纽约荣鼎集团的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共发生对美直接投资63笔,总价值54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美国地方政府发现中国对美投资的好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省州长论坛孕育而生。7月13-15日,40余名美国州长在盐湖城与来自浙江、安徽、青海和云南的省长、书记和省内企业家代表团举行会谈,促进经贸发展是对话的首要主题。

  “省州长对话将是对现有中美交流机制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对促进中美投资起到很大作用。”南卡罗来纳州政府驻中国首席代表林新伟(John Ling)告诉本报记者。

  州长竞争中国新钱 投资美国新机凸显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