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新高而经济放缓 政策面临考验

2011-07-11 15:58:00 | 作者: 来源:《财经网》

【编者按】通胀创新高而经济增速放缓,政策面临博弈,其转向力度或是关键

  【财经网专稿】记者 苏晨 彭博社认为,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近两年来最低,拖累全球经济放缓。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在政策上的应对空间将比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期间更为有限。

  据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预测,中国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3%,低于前一季度9.7%的增幅。彭博指,6月份进口增幅创2009年来最小,凸显国内经济放缓;前期公布PMI指数6月份下滑至28个月低位,亦显示出中国经济正在降温。而6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CPI涨幅升至3年来最高,央行任何放松货币政策的动作都恐怕会导致通胀压力的上升。

  此外,彭博社还指出,鉴于中国2009年至2010年银行信贷大增58%,且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违约风险,政府推出像08年那样能够提振全球经济的刺激政策的空间缩小。

  兴业银行驻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与彭博持相同观点,“如果现在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或者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这恐怕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通胀失控、政府债务和不良贷款上升。”他还指出,较缓慢的经济增速会持续,并将有助减轻通胀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亦提出,若当前的紧缩政策转入过度温和,将导致中国式滞胀,且首先面临的是一种边际滞胀,通胀居高不下;如果近期内再度放松银根,增长速度迅速提高,同时通胀迅速攀升,迎来更大的硬着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政策转向力度是关键。大规模放松不可行,微调或可取。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认为,随着对通胀回落和经济下滑的预期加强,下一步的财政政策会逐渐偏向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他预计年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很有限。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预计,通胀高点将在最近出现,本轮政策紧缩周期或随之进入尾声,并转入观察期。但政策力度的放松并不意味着政策工具使用的停止,年内或再加息;而准备金率作为对冲流动性的工具将继续使用。并预计,经济增速或在这一两个季度内稳定下来,并于三季度后期回归上升过程。

  央行行长周小川7月8日称,中国不能仅把控制通胀作为其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央行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就业、汇率以及国际收支。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作者:【财经网专稿】记者 苏晨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