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通胀创新高而经济增速放缓,政策面临博弈,其转向力度或是关键
【财经网专稿】记者 苏晨 彭博社认为,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近两年来最低,拖累全球经济放缓。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在政策上的应对空间将比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期间更为有限。
据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预测,中国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3%,低于前一季度9.7%的增幅。彭博指,6月份进口增幅创2009年来最小,凸显国内经济放缓;前期公布PMI指数6月份下滑至28个月低位,亦显示出中国经济正在降温。而6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CPI涨幅升至3年来最高,央行任何放松货币政策的动作都恐怕会导致通胀压力的上升。
此外,彭博社还指出,鉴于中国2009年至2010年银行信贷大增58%,且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违约风险,政府推出像08年那样能够提振全球经济的刺激政策的空间缩小。
兴业银行驻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与彭博持相同观点,“如果现在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或者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这恐怕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通胀失控、政府债务和不良贷款上升。”他还指出,较缓慢的经济增速会持续,并将有助减轻通胀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亦提出,若当前的紧缩政策转入过度温和,将导致中国式滞胀,且首先面临的是一种边际滞胀,通胀居高不下;如果近期内再度放松银根,增长速度迅速提高,同时通胀迅速攀升,迎来更大的硬着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政策转向力度是关键。大规模放松不可行,微调或可取。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认为,随着对通胀回落和经济下滑的预期加强,下一步的财政政策会逐渐偏向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他预计年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很有限。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预计,通胀高点将在最近出现,本轮政策紧缩周期或随之进入尾声,并转入观察期。但政策力度的放松并不意味着政策工具使用的停止,年内或再加息;而准备金率作为对冲流动性的工具将继续使用。并预计,经济增速或在这一两个季度内稳定下来,并于三季度后期回归上升过程。
央行行长周小川7月8日称,中国不能仅把控制通胀作为其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央行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就业、汇率以及国际收支。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