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回应7次精准预测中国CPI

2011-06-14 10:53:10 | 作者: 来源:21世纪网

【编者按】本月8日,路透中文网发布消息称“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显示”。

核心提示:本月8日,路透中文网发布消息称“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显示”。

据人民网报道,英国路透社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日前对记者表示,路透社发布的关于中国今年5月份的CPI增幅预测数据源于该社所做调查。

本月8日,路透中文网发布消息称“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显示”。

有媒体日前爆料称,央行和国家统计局有官员因涉嫌提前泄露宏观经济数据,在今年三四月份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另有媒体指出,仅路透社就曾在近两年中,七次精确“预测”到中国的CPI增幅。媒体将路透社比作南非世界杯期间那只具有神奇预测能力的“章鱼哥”。

记者注意到,路透社在这七次精准预测的报道中,均使用了“消息人士”、“官方消息人士”、“官员”或“一位关键部门的中国政府官员”等语言来显示其数据来源,而这次本月8日的报道以“最新路透调查显示”为数据来源的情况是第一次出现。

记者就此事采访路透社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Don,Don表示已经知晓中国媒体对路透社所谓“章鱼哥”的报道,但不愿对此过多置评。当记者问及该社此次预测报道中数据来源的变化时,Don说:“调查是我们自己做的,是很透明的一个调查。”他并表示,路透社每月都会做这样的调查。

但当记者再追问中国媒体所列举的七次精准预测的数据是否也是依据该社调查所得时,Don则回答:“那大概是采访的。”

据悉,国家统计局将于6月14日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记者段欣毅)

核心提示:本月8日,路透中文网发布消息称“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显示”。

中国5月CPI料上涨5.4% 人行升息可能性增大

路透北京6月14日报道,中国5月通胀率可能上升至5.4%,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尽管有迹象显示经济成长放缓。

控制通胀仍然是中国领导人的当务之急,在他们看来,目前经济增长速度由2010年的逾10%水准下降,不大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我们认为目前这轮通胀更为棘手也更加顽固.因此决策者坚持审慎的货币政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法国兴业银行驻香港中国经济学家姚炜说。

中国将于周二公布一系列5月经济数据,其中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

据路透调查显示,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创下的32个月高位。4月同比涨幅为5.3%。

姚炜预计5月通胀率将升至34个月高位的5.6%,料促使央行在本月加息,这也将是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第五次加息。

她并补充道,"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他们应对通胀保持谨慎,尤其是通胀预期,因为中国仍然面临许多供给方面的问题."

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最近又因粮食主产区乾旱而进一步恶化.一些分析师称,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大规模刺激措施亦导致了通胀。

跟别国一样,中国政府正在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添了决策者的通胀忧虑。

为了遏制通胀,中国人行自10月以来已经八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四度上调指标利率.但这些可能还不够。

有分析师预测6月通胀率可能超过6%,这样一来,2011年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平均4%左右的难度很大。

和姚炜一样,大和资本市场经济学家理孙明春也预期,中国人行本月将升息25基点。

如此,一年期贷款利率将达到6.56%,存款利率为3.50%。

"未来几个月,人行除了继续收紧之外可能也是没有别的选择,"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张卓元预期6月CPI增幅可能超过6%,他呼吁加快行动,将实际利率转为正值.

目前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3.25%,意味着中国人在银行存钱就会蒙受损失,因此可能会有更多中国人将资金转向风险较高的投资,譬如房地产和股票.

中国经济2010年扩张10.3%,增速在第一季放缓至9.7%.

令金融市场不安的是,中国放缓伴随着全球成长走弱,欧洲因债务危机而焦头烂额,美国则忙着应付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日本又因一场地震而陷入衰退.

大多数的分析师预估今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紧缩,因中国的重心放在控制通胀,然孙明春则认为随着经济放缓有其他的风险.

他表示,"尽管经济在2011年第四季硬着陆的风险升高,但9月之前货币宽松的可能性偏低。

核心提示:本月8日,路透中文网发布消息称“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数据来源为“最新路透调查显示”。

路透预测5月CPI涨5.4% 泄密或成非法牟利筹码

网络再现疑似提前“走光”5月宏观数据 记者调查“数据泄密门”背后深层背景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在国家统计局将按计划于6月14日公布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前,和以往一样,5月CPI等核心数据这之前已经在网络上频频疑似提前“走光”。

有关专家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

【核心网事】5月数据再引网络集中“走光”

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与此同时,网络上各位“经济学家”和各家投资机构乃至网民对于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也热火朝天。

与此类似,彭博也在其终端上发布称,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为5.5%。而根据“中国网事”记者掌握的数据,另有四家国内外证券机构对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也为5.5%,高达三家机构对5月PPI的预测为同比增长6.4%。

微博上,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黄硕写道:“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5%,高于4月份的5.3%。”

而 上周五A股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意外”地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也被网民看做是“5月CPI数据外泄”的证据。佛山网民说:星期五的 股市最后一小时起死回生,估计数据又提前泄了。网民“火花遥远”表示,自己已经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这次预测的准不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之高,堪比“章鱼哥”。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中国的核心经济数据屡屡提前“走光”之后,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网民“Ni”认为,宏观经济数据屡屡“被猜中”,可见数据的保密乃至公信力都令人难以乐观。

【记者调查】核心数据屡屡提前“走光”令人触目惊心

虽然此前传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因为泄露宏观经济数据相继离岗”消息仅仅涉及到国内部分宏观数据的泄密,但“中国网事”记者的调查显示,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

比如,一家国内知名券商负责宏观研究的研究员多次在国家统计局月度宏观数据公布的前一、两天,通过短信向“中国网事”记者详细告知了第二天将要公布的所有数据,虽然标明“传言”,但都与之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丝毫不差。

这样的传言已经成为市场的一种习惯。每当数据发布之前夕,各种传言开始在市场里散播,而这些传言的共同出处都是“消息人士”。

今年年初,由于调整权数,备受市场关注度CPI数据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众多机构预测1月份CPI同比将超过5%,而当时经济学家们对于1月份的CPI预测均值甚至达到了5.4%。

当 时,随着CPI数据公布日子的日益临近,各种传闻再次来袭。在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 席经济学家时得知:“之前传闻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现在还有一个版本是4.9%,因为统计局调整了权重。”在第二天公布的统计数据中,1月份 CPI与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传言完全吻合。

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从股市的直接反映看,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隔在春节长假之后,其它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反应。

“中 国网事”记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数据的人士询问消息的出处,答案模棱两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消息的来源。比如,一位曾经身为某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某研 究员,因为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也被认为更具有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员、经济学家,更是能准确预测,甚至是提前获知经历过调整 的数据。

除此之外,一些热衷于出席各个研讨会、投资策略会的“国字号”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在一些对媒体的闭门会议上不经意间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数据。

【深度解读】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 “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

在 宏观经济数据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 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看,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 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赵锡军告诉“中国网事”记者:“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 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 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在今年1月份4.9%的CPI数据公布前一天,一家货币经纪商的固定收益市场日评中如是写道:“今日受CPI低 于预期传闻和资金面宽裕的影响,AA级以上的长期短融交投较活跃,收益率小幅震荡。”而当记者在2月15日数据公布之后和交易员交流时却发现,原本应该对 债券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低于预期的CPI数据,最终的结果是“跟之前听说的数据一样,因为有过准备,对市场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对于看着CPI变动炒股的普通散户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显然更大。网民“泓旭666”感慨,宏观数据泄密背后潜规则和利益链条令中小投资者有“我为鱼肉”的感觉。

建 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 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但他也表示,从原始数据,到数据生成,再到数据发布,整个链条的内部周转时间较长,确实容易出现泄露的情况。

数据泄密导致国家权威性下降,对于市场的公正性形成挑战,业内人士应从制度建设和自律要求两方面着手,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中国社科院人民财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贤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数据不断发生“未卜先知”的情况,数据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课题。

赵庆明认为,制度建设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最主要保障,应当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

市场人士认为,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要求也应该更为严格。在数据发布之前,通常可以接触到数据的都是国家公务员,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的国家公务员,理应在自律方面有着严格要求。(记者杨毅沉、沈而默、王涛、周蕊采写)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