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转型 南京在路上

2011-05-13 23:51:14 | 作者: 王海平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偏重则是历史问题,也是工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在进行了多年的“调高、调轻和调优”战略后,南京仍在负“重”转型。

核心提示: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偏重则是历史问题,也是工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在进行了多年的“调高、调轻和调优”战略后,南京仍在负“重”转型。

4月26日,第八届重大项目洽谈会开幕,云集了国内外诸多投资者。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重洽会”并没有过多阐述产业细分,而是突出了大项目:133个签约项目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个项目占比达55.1%。当前,南京转型仍然面临着较重压力: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支柱产业粗放增长、价值链偏低,传统产业装备水平低、竞争能力弱。

这其中,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偏重则是历史问题,也是工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在进行了多年的“调高、调轻和调优”战略后,南京仍在负“重”转型。

目前,南京已于江苏省内在2010年率先达到了产业“三二一”的构架,但在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看来,三产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省会城市的优势要充分释放。”

1. 偏重的转型

力推工业总量突破性提升仍然是南京转型的核心任务,这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

从南京工业发展进程来看,工业化进程尚未达到真正的领先高度,在工业总量上与发展快的地区还存在着不小差距:2010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8500亿元,但与省内苏州、无锡以及广州、深圳等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城市相比,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南京市经信委负责人向本报表示,做大做强南京工业规模仍是“十二五”甚至未来数十年内不能动摇的目标。因此,南京转型之路区别于省内其他城市:既要保持工业快速增长,又要实现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保持增长中实现南京工业转型升级是南京工业发展的唯一选择。”

但这也带来一个实质性问题,南京的支柱产业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等是多年发展的成果,更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南京产业格局。其中,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看,已占全省50%以上。

南京对此给出的突破方法是,“整体推进与重点产业率先转型升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市经信委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从南京工业经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电子信息、汽车、软件、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轨道交通等产业率先转型升级,以带动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此战略突破的主要标志是五大重点产业规模和层次的显著提升,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显著优化。

其中,南京“十二五”中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转型的根本改变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的第一突破口,拟定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总量达4500亿元,成为城市工业第一大产业。

不过,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南京中电熊猫与夏普公司合作的“第八代”液晶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并未被国家批复,而这一等待期最后时间节点是2012年10月。电子信息产业能否在2015年成为规模最大尚有待观察。

2. 升级难题

近一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以及《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推进“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拟从规模、创新、人才、信息化、经营管理、绿色经济等6个方面推动1057家企业实现“升级”。

其中,规模升级被定义为首要任务。计划到2012年,上述企业规划实现销售超过11000亿元,千企规模将实现“三年翻番”的升级目标。其中,24家百亿集团以及南瑞集团等将突破7000亿元,其他中小企业突破4000亿元。

这一转型政策的出台背景,是结合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试图扭转新城市技术转化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太少、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等“短腿”。

但南京市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向本报表示,上述政策含金量很高,但从实施效果看,资源易于向大企业集中,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并不大。以最容易拿到奖励的条件看,是规模的升级。

以规模为突破口还带来一大问题,统计显示,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7%,而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约占41%,与科技体制创新试点城市的指标尚有较大差距。

上述研究员认为,南京实施“4+8+8”产业,涵盖太多、切割太细,易撒胡椒面,“每个产业都要形成规模,短时间内很难。”另一个突破口是产学研,尽管南京的科教资源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但同时面对的是来自全国的竞争。

3. 强摘“服务业中心”

4月23日,履新满月的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主持召开了南京服务业大会。杨认为,南京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关键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核心提示: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偏重则是历史问题,也是工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在进行了多年的“调高、调轻和调优”战略后,南京仍在负“重”转型。

杨表示,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就要更好地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建设门户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事实上,江苏省早在2005年左右,就将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位置安放苏州。

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先满对本报表示,那样做是考虑到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承接上海新一轮产业的产业——服务业的转移。

而杨的做法更加“给力”。

在会上,杨卫泽表示,在省委常委会讨论南京发展时,他把原本计划在五年内南京本地服务业企业扩张数量由3000家扩大到6000家的目标,改成了10000家;五年内的专利申请量从翻一番提升到翻两番。

“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向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迈进”,杨卫泽认为,南京是“全国性价比最高的城市”。

“应该说,在发展服务业路子上,南京最大的优势是省会城市的特殊性,这与前两轮发展制造业不同,这一点要充分发挥。”上述南京社科院研究员对本报表示。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