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四大问题背后的扩容困境

2011-05-03 00:00:00 | 作者: 文/本刊见习记者 王晋婧来源:《创业家网》

【编者按】[标签:描述]

  “前不久有领导到我们那考察说,证监会有三大遗憾,我们盯着场内(交易市场),结果场外发展了;我们盯着股票,结果债券发展了;我们盯着公募(基金),私募发展了。”
  会场临时加了几排椅子,却还是有几十个听众站着听到最后。这里是4月27日《创业家》杂志社、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共同举办的新三板高峰论坛现场。
  我从没想过一个关于新三板的论坛会这么受欢迎,更没想到关于新三板的争议会如此之多。
  有人充满希望,有人失望,有人绝望。我甚至都已经不知道到底哪一类人更多。我只知道,必须要有希望。无论如何,当创业板成为“创业成功板”,我们坚信,再差的制度设计下,新三板也一定是一个“正在创业板”。
  天助创业者。新三板扩容,请加速。
  
  
业内呼吁尽快扩容
  新三板扩容将在“十二五”期间扩容至所有国家级高科技园区,这已经列入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何时扩和怎么扩。
  显然,市场各方对已经亟不可待。无论是高科技园区,还是经济学家、早期创业公司和投行、投资机构。
  上海浦东金融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局今年年初对《创业家》表示,“浦东新区有100家企业符合新三板挂牌条件。但扩大试点方案迟迟未能公布,已经影响到了浦东新区园区企业参与新三板挂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在确保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市场的发展路径,抓紧公布新三板园区扩大试点方案,并在交易方式、准入制度等方面推动金融创新。”
  苏州工业园同样充满期待,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局局长许文清在论坛上公开表示,“新三板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有意义,我们衷心希望中关村模式尽快在全国推广。”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认为从宏观经济环境看现在正是新三板扩容的大好时机。“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情况是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也比较好,,货币供应情况比较均衡,这为新三板的开通提供了很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杨宇红也对新三板的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    
“国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新三板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新三板扩容将成为现实,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将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完成股权交易,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股份转让总部总经理张云峰则从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予以分析,他认为企业成为分为初创性期、成长前期、成长后期和成熟期,而成长前期和成长后期适合风险投资,适合挂牌新三板。
    “主板有什么功能,新三板也基本都具备,除此以外新三板还有独特优势,价格低廉,效率高,成功率高。效率高到最快两个半月就可以完成,一般讲四个月。上主板不折腾一两年根本别想上,成功率高到我们目前是百分之百,意味着只要收你公司钱了,你肯定能上,不能上也不收你钱。”张云峰说。
   作为创投机构的代表,启迪创投董事总经理罗茁认为,新三板不但给了小企业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给投资者一个更加规范和稳定的投资渠道。启迪创投在此之前曾投资过包括世纪瑞尔在内的多家新三板企业,其中多家已成功转板至创业板。
  刚刚挂牌新三板的北京莱富特佰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忠国对新三板充满期待,“我们是新三板唯一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希望利用本土资本市场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媒体集团,新三板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宣传作用,我们挂牌当天PV很好。”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同样对新三板充满期待,他表示,“中小企业想要到银行抵押贷款难度非常大,新三板为更多在经营上还没有挣钱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四大问题:如何助力创业创新  
   一个什么样的新三板才能为中国创业创新助力?
 新三板挂牌企业绿创环保创始人  姜鹏明认为,新三板要为企业发展募集资金,给股东提供退出渠道,帮助企业规范经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也才能真正吸引企业。
  这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为什么要上新三板,吸引力究竟在哪里?知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转板机制,能上创业板的企业为什么要上新三板?
  这样的困惑普遍存在。刚刚完成融资的易到创始人周航表示,融资效率至关重要,“第一你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第二能融到多少钱,从我们想融资到完成所有事情两个月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拿到比较多的钱,如果新三板先上市再融资,我不是很乐观。实际上,现在现在钱非常多,VC、PE钱那么多,根本不用找一个准公众市场做这种交易。”
    新三板要改进,要提升效率,这是业内的共识,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刘光超总结了新三板的四个问题,“第一是企业要看得上,它吸引企业在什么地方,第二是企业要上得去,在中国上市资源是有限的,第三是企业到这个板块做什么,这个板块交易是不是活跃,能不能真正实现企业融资目的。第四是还得出得来,一定要有转板方面考虑。”
  实际上,刘光超点出了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扩容之际改革现有制度,让交投更活跃,让企业更容易融资,让投资人更能够分享新三板公司成长的收益。
  市场普遍认为:新三板应坚持备案制,允许个人投资者进入,实行做市商制度,并且逐步设计通向创业板的转板机制。
  关于做市商制度,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来自西部证券的王彬生表示,做市商制度应做到简单透明,如果设计非常复杂,很难保障公正,所以做市商制度可以自愿做,国家不需要做强制性执行。
  关于备案制度,据媒体报道,原本以中关村股份代办系统为基础的“新三板”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是符合股份公司的注册条件500万就可以,且不要求盈利。但目前,从最近券商推荐企业来看,至少要求被推荐企业有一期(财报)盈利,如此一下子就把好几家高新企业挡在门外了
  挂牌门槛的悄然提高,对备案制的完整性毫无疑问提出了挑战。而转板制度也被任为短期内不可能推出,“如果可以直接转,那么现行的创业板发审机制就会受到挑战。”一位投行人士对《创业家》表示。
  种种迹象表示,在新三板可能随时扩容的情况下,其制度设计面临大考,如何建立同时满足挂牌公司和投资人利益的制度设计,成为当前的最大悬疑。
  但无论如何,市场化应成为监管机构的努力方向。“前不久有领导到我们那考察说,证监会有三大遗憾,我们盯着场内(交易市场),结果场外发展了;我们盯着股票,结果债券发展了;我们盯着公募(基金),私募发展了。”张云峰在论坛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段子。
新三板的市场化,显然任重道远,尤其在管制严重的中国证券市场,更具有特殊意义。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